萃孝堂藏品
明成化暗龙戏珠白瓷杯 高4.7厘米 口径6厘米 足径2.5厘米
瓷器的制造工艺是展现时代风范的重要方面。我们应仔细研究其制作工艺特点
成化瓷器底足有施釉和露胎砂底两种。砂底和圈足露胎处时有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的“米糊底”,但仍不失其胎体坚实、胎质纯净润泽之本质。
成化瓷修胎相当规整细致,有些器物由于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则隐现接胎痕,但不甚明显。碗、盘类器物之底足直而且较高,底足墙较窄,足脊圆浑时如泥鳅背形,很少见到刀削足。足脊露胎处有时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上面一条则淡。瓷盘常见有塌底现象。
成化的瓷器制作工艺非常成熟,吹釉法的使用相当普遍。从釉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成化瓷器已经很少见有橘皮纹了。特别是成化后期的瓷器,基本没有工艺上的明显缺陷,不像永宣时期那样气泡大小不一,成化瓷的气泡相对匀称,说明其对釉的搅拌技术比永宣时期更为成熟。在光线照射下,成化瓷釉面温润含蓄,且纹饰细腻流畅,图案内容意境清远,展现出超凡脱俗的韵味。
鉴赏成化瓷,彩料是不可忽视的要素,且先要体会它的青料。成化青花主要用的是平等青,其色调柔和淡雅,这是成化瓷的主要特征之一。
成化青花瓷的制作在前期仍使用苏麻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但不久此种青料不易得,便使用平等青料。平等青出于江西乐平县,也称陂塘青。其含铁较少,含锰较多,故成化的青花发色较之永宣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平等青料的青花色调趋向柔和淡雅,呈色平稳,蓝中泛青灰色,因含铁量少就自然不见了铁锈斑。而且成化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故使青花发色稳定,文静洁白,与纯净温润的胎体相衬更显和谐。
清淡雅致的青花也为成化瓷其他品种的加彩提供了陪衬,其中取得显著成就的成化斗彩瓷不仅在当时,也为后代奠定了基础,建立了不可逾越的里程碑。
同时,成化青花瓷的发色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落款的青料款色调表现得尤为突出。
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钩线钩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然而,成化时期的瓷器烧制是用柴烧,窑内升温等因素使釉面产生流动感,青料发色浓淡不一,有晕散等现象;窑裂、棕眼、橘皮纹等虽大有减少但仍存在。不过其程度与永宣瓷有明显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成化彩料中的“姹紫”色,色如赤铁,在成化瓷中独具特色。景德镇当地一句俗语云“若要穷,去烧红”,可见获取红色之艰辛。我体会成化瓷的彩瓷为:红彩的特征是“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成化的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色;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绿、山子绿色,皆透明而略微闪黄色;蜜蜡黄,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黄色浓光弱;姹紫色,色浓而无光。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特殊标志。
成化彩瓷中,釉里红十分罕见,也有人认为成化几乎没有釉里红。我的观点是有,但是确实很少。传说为了取悦万贵妃,窑工百里、千里甚至万里挑一,以选送上好的釉里红器物。成化釉里红完美者弥足珍贵。
成化瓷的又一创举,是在青花抹红彩绘画的基础上,又发明创造出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釉相结合的彩瓷新品种“斗彩”。斗彩是由宣德青花五彩发展而来。成化斗彩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为后来的彩瓷制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斗彩被誉为“青花间装五色”。斗彩的制作工艺是先用青料在瓷胎上以细笔勾勒出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在釉上按照设计填绘五彩于青花图案轮廓线之中,再入窑经低温二次烧成。在青花中装五色之斗彩,著名的器物有鸡缸杯、三秋杯、婴戏杯、葡萄杯和花鸟杯,还有一种在器物底部落“天”字款的盖罐,被称为天字罐,是成化斗彩中的极品。
成化斗彩可用“质精色良”四字加以概括。《唐氏肆考》里言:“神宗庙器,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明末已贵重如此。”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窑器初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为吐舌不能下。”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万历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清人朱琰《陶说》中评述:“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
成化瓷的绘画细腻流畅,图案意境清远,超凡脱俗。中、后期随着成化皇帝逐渐对宗教的兴趣加深,成化瓷器明显增加与佛、道有关的图案,如罗汉图、高士图、梵文、八宝等,成为当时成化瓷器的又一个时代特征。
成化瓷的纹饰也是值得分析研究的一个方面。成化瓷纹饰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淡雅轻盈,画意飘逸潇洒。成化帝的欣赏水准和多情、善感、缺乏大气魄的性格有所体现。
成化瓷纹饰开始出现相对格式化的装饰图案,采用对称、重复的手法,犹如现代花边的装饰。瓶、罐类器物则依据主体图案的要求采用蕉叶或海水类纹饰进行呼应装饰。所见图案和纹饰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花、兰花、栀子花、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高士以及梵文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其中莲托八宝纹应是成化时开始流行的纹饰。而树石栏杆的庭院图虽很早出现,但亦以成化时为盛。在这些图案纹饰中,尤以夔龙和十字宝杵最具代表性,夔龙的龙嘴常衔一枝莲花,因此又称香草龙,传统观念认为成化瓷纹饰以香草龙为代表。
成化瓷的纹饰均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山石无阴阳向背之分,也无凹凸之感。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