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成化瓷:玩赏先入手了解时代背景
0条评论 2014-03-20 10:54:28 来源:《收藏》杂志  作者:真言

萃孝堂藏品

萃孝堂藏品

明成化绿彩釉划龙纹大碗 高9.5厘米 口径21.5厘米 足径8.8厘米

明成化绿彩釉划龙纹大碗 高9.5厘米 口径21.5厘米 足径8.8厘米

从明代绘画风格的研究中也可体会出明代画风对瓷器绘画的影响。成化器上的纹饰比以往要精细,可见元代文人画之淡雅遗风。这一时期的瓷器绘画也同时出现近于图案式的花纹,画面简洁、规整,如团花即属此类。

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花纹各部分用彩色直接涂上,不分阴阳,不能很好地表现图案画面的阴阳面,因此器物画面层次感不是很强。

成化瓷器的造型具自己的特征,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器物规矩庄重而又不失造型的俊俏和线条之美。

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但从传世品来看,成化瓷大件并非没有,而是少见。常见的成化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梅瓶、梨壶、盏托、玉壶春瓶等,其中鹤颈瓶为成化瓷大器中的佼佼者。

成化瓷器的底款是读懂成化瓷的一个重要组成,切不可小觑。成化瓷我几乎没有见过无落款的。成化瓷器的底款大都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有个别“大明年制”或“大明年造”的款,从未见“成化年制”款。而且成化瓷只有楷书款,没有篆书款。此外就是前面提到的“天”字款。

成化瓷落款我所见的都是用青料书写,无一例外。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围以青花双圈或双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落款位置基本都在器物外底,以及盘类的口边或高足杯的足内沿。款式以青料自右向左横书,字体一般都不十分工整,字体显肥而笨拙,且年款六字的排列大都不甚规则,大小也不很匀称。如果进行归纳可以理解为成化款的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落笔有力,笔取中锋,笔道粗实,字体肥厚,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其款识字体虽不严谨规范,好似孩童所书,透着稚拙之气却力透纸背。成化官窑款识的蓝本若出于一人之手,也为历代仿写所不及。同时结合成化瓷从胎釉和青料的特点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书写时笔触的抑扬顿挫使青料色度发生的深浅变化和画边框生成的色差体现出成化瓷落款的特有气韵。

已故故宫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曾总结成化款识的特点:“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是说款识中的“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很高;“成”字第五笔的撇直而硬;“化”字左边单人旁和右边“匕”上部几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的“衣”字一横不越过右方的立刀的最后的一竖勾;“明”字左边的“日”多是上窄下宽的梯形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后一笔的一点,有的点在横以上,有的点在与横持平部位,有的点在横以下,以点在与横持平的部位最多见。有人发现还有个别“成”字没有这一点。“天”字款只见于成化斗彩罐上,孙瀛洲先生总结“天”字款,作有歌诀:“天字无栏却为官,字沉云蒙在下边。康雍乾仿虽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是说成化一种官窑斗彩罐,外底书写一“天”字款,外无边栏;由于釉质肥厚,青花书写“天”字有沉在云雾之下若隐若现的感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烧过天字罐,虽然仿造技巧很好,但款字体有漂浮和翻出云雾之上的感觉。成化瓷的仿造者虽然历代都有,但是可以乱真者几乎没有。

此外有少数成化瓷是采用六字楷书横款(扁头款),也应得到认可。

根据报道,1975年与1987年曾两次对景德镇御窑厂珠山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成化瓷器残片,证实成化瓷器品种繁多,色彩丰富,而且有许多品种尚属首见,如红地绿彩、红釉白花等。除成化朝名噪一时的斗彩瓷外,还有继承宣德时期的彩瓷及单色釉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绿彩、孔雀绿釉青花、黄釉青花、蓝釉白花、白釉酱花、白釉红彩、白釉黄彩、白釉绿彩、素三彩、珐花、仿哥釉、白釉、黄釉、蓝釉、红釉等,其制作工艺均十分精细,都是以往没有露面的。

每次漫步、浏览于成化瓷间我总有感触,唯一的遗憾是,我希望将每一件成化瓷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测试获取数据,这些数据对今天、对将来都会很有帮助,这样,任何时候都有可以查证和比对的依据。

成化瓷虽精美绝伦,但大凡手工制瓷总有瑕疵,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已臻登峰造极的境界。尽管成化瓷器还有一些缺陷,如青料发色浓淡不一、晕散等等,但是程度上与永宣瓷相比已大有进步。再则,成化瓷制作精良,筛选严格,在当时几乎都选入皇宫,流于民间者极少,故能得到一件成化瓷乃人生之大快也。

探究总是无止境的。我相信只有没有被发现的,不可能有永远不被发现的。相信历史,相信科学,虚心学习,孜孜不倦,才能永远上进。为使成化瓷爱好者能够更有效、更客观地研究和了解成化瓷的真谛,我在此不吝将我的藏品和一些已被认证的藏品(如博物馆的藏品)的图片一并展示以作比较,以求我们能从中获益,即便是对成化瓷的判断能力有微小的提高,也足令人欣慰。

编后:为使瓷器爱好者能更有效、更客观地鉴赏成化瓷,在此我们将作者的藏品和已经被博物馆认证的藏品的图片一并展示,以使读者得到更完整的信息,并能从比较中得到启发。本刊作为面向民间收藏的媒体,愿为个人藏品提供展示的平台,冀望大家在公开的探讨中提高对瓷器的判断能力和认知水平。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