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百变钧窑
0条评论 2014-04-23 09:28:58 来源:99艺术网收藏频道 作者:李罡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钧窑的工艺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的釉。官窑、哥窑、汝窑,都属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钧窑不是玻璃釉,是乳浊釉。乳浊釉的好处就是遮盖力强,能够把胎土彻底遮盖住。这是一个优点,但同时又导致产生一个缺点,就是钧窑对胎的要求不高,疏松或粗糙的胎都能被釉盖住。从民窑的钧窑中,就可以发现这一问题。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有个巨大的贡献,就是它的“窑变”,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辉煌的。钧窑用铜作为呈色剂有一定的难度,铜在高温下会挥发,会变得没有颜色。当时钧州的神垕镇出产孔雀石,孔雀石含有大量的铜。所以就近取材,用铜做呈色剂,使钧窑在高温下呈现出红色。  

钧窑属于窑变系的瓷器,理论上讲,它的呈色在入窑之前不能控制。古人对钧窑有这样的赞美“夕阳紫翠忽成岚”,就是说颜色忽然产生变化了。所谓"窑变",是指瓷器进了窑以后,在烧造中才产生的变化,人力是不可控制。行话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钧窑的本质。

纵有家财万贯 不如钧瓷一件

钧窑自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宝贵的,钧瓷的名贵,是因为其成品率太低。自古钧瓷烧制就有“72道工序”之说,可见其生产工艺的复杂。现代主要分为加工、造型、制模、成形、素烧、上釉、烧釉、检选等八大工序。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因此,钧瓷自宋代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尊贵声誉。钧瓷传世品很少,在宋代钧瓷为御用珍品,严禁民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不可能流散于民间。后又经战乱流离,故存世量极少。再加上历代帝王对钧瓷的推崇备至,更使其盛名远播天下。宋徽宗将钧瓷列为御用珍品,封钧瓷为“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因此,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极为稀少。在拍场上,钧窑一直备受藏家厚爱,价格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2009年一件北宋钧窑窑变釉大花盆,拍出了五千八百万人民币的高价。充分体现了“纵有家有万贯 不如钧瓷一件”这句话的含义。

对于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来讲,钧窑有着特殊的意义:“钧瓷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东西。我买的第一件藏品是一件用钧瓷残片镶成的挂屏。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河南禹县钧窑的窑址被发现,大量外国人都涌去,包括德国人、日本人,都去抢这个残片。钧瓷的残片可以打磨后,镶在腰带上,显示我特有钱。现在是把腰带镀上金,镶上翡翠,那时镶一块钧瓷就可以了。”

编辑:李罡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