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百变钧窑
0条评论 2014-04-23 09:28:58 来源:99艺术网收藏频道 作者:李罡

钧窑玫瑰紫釉尊

钧窑玫瑰紫釉尊

用历史的眼光鉴定钧窑瓷器

一、造型     

 要全面研究钧窑瓷器,必须了解钧窑所处的历史环境。钧窑的兴盛与宋徽宗密切相关,他的审美情趣爱好,直接反映在钧窑瓷器的造型之中。如尊、匝等仿古代青铜器的造型,与宋徽宗好古之癖相关,洗子等文具则与他爱好书画相关,而花盆等则是为点缀园林用的特定产品。除此之外,宋钧窑瓷器造型尚有碗、盘、瓶、盏托、枕等。尊、洗和花盆是钧窑的主要产品,碗、盘的产量较少,而元代钧窑系产品中,碗、盘则成为主要产品。

二、胎釉      

宋钧窑瓷器胎体厚重,颜色为浅灰或灰白色,因烧成温度较高,故而胎体坚硬,敲击时发出悦耳的金石之声。元钧胎体颜色多为黄白色,虽敲击时也发金石之声,但在感观上给人一种粗松之感。钧窑瓷器釉色变化十分丰富,有灰蓝、月白、青蓝、玫瑰紫等多种颜色,其釉层凝厚,没有耀眼的玻璃质感。过去古玩商人中流行一句行话:“钧窑不带红,一辈子要受穷。”说明当时钧窑文物中,没有红斑者,价格远远低于带红斑的。其实评论钧窑瓷器的价值,并不能单纯以釉色定论,红釉固然难烧,又是钧窑首次大批生产,其斑斓的红斑也确实令人赏心悦目。但没有红斑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月白釉出戟尊、月白釉匜等,虽没有红斑,但造型庄重,做工精细,仍不失为国宝级的文物。

三、刻纹  

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为烧制以前刻上。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字为配套而刻,一号最大,十号最小。此外,故宫中旧藏钧窑瓷器还有刻宫殿使用铭文及乾隆御制诗的,多为清代宫廷工匠所刻。其铭文有“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斋用”“虚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宫”“凝辉堂用”等。字体工整,刻工精美。

四、蚯蚓走泥纹

民国以前,宋钧鉴定有绝对特征,这个绝对特征被喻为"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是因为钧瓷的釉非常厚,能够厚达七八毫米。釉不仅厚,还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乎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那种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被文人形象地比喻为"蚯蚓走泥纹"。这个特征在民国以前无法仿出来。最近这些年,河南的窑厂不停攻关,已经能把过去的特征准确地仿出来。所以蚯蚓走泥纹在今天已经不是鉴定的绝对特征了。

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提倡,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一个写照,注重精神至上。宋代的民间审美则跟官方不同,百姓都比较实际,强调世俗的感受,所以重纹饰,比较艳俗。可以取悦于大众,也可以取悦于市场。这两种审美,构成了宋代陶瓷美学的丰富多彩。

 

编辑:李罡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