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吉他和半身像》毕加索 铅笔和钢笔,纸面画 长4.375英寸(11厘米)宽5.625英寸(14.3厘米)大约创作于1925年2月28日
简介:
该习作小品创作于1925年,画面中,虽然是寥寥数笔,但是在画家随心所欲的发挥之下,立体主义的丰富层次感跃然纸上。
经历了战争年代的古典主义之后,1924年,毕加索重拾对立体主义的强烈兴趣。1925年,正是毕加索在布列塔尼半岛绘制一系列新型立体主义风格的静物作品时期--清澈的光线进入整个画面、呈现某种纹路般的律动感,和被渗滤出来的线条式的透明感,犹如从百叶窗帘缝隙中透出的一道道光芒……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幅习作小品正是这组静物画中的构思草图之一。
相比较完全抽象、异形化了的人物形象,画面中唯一能够让人立刻分辨出的便是那个简化扭曲了的吉他,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在之后的1926年,45岁的毕加索以集合物手法创作的“吉他”系列。这一系列的作品里,物件看起来像是被切开、一层层歪歪斜斜地重叠在平面上,这种具有高密度拼贴画特征的作品,很像经过剪切、黏贴、组合而成的设计。这种全新的绘画风格不仅为毕加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对后世的艺术家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意大利当代艺术奠基人Aleberto Burri,甚至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利希滕斯坦的作品中,都能觅得向该风格致敬的痕迹。
而这幅简单的分割画草图,极有可能是这一系列伟大的艺术道路的起点。
6、《戴帽子男人的半身》毕加索 钢笔和墨水,纸面画 长15.5英寸(39.4厘米)宽19.75英寸(50.1厘米)大约在1972年5月31日创作
简介:
该人物小品画完成于毕加索逝世的前一年,毕加索晚年的作品里,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创作,都能发现他略带诙谐的漫画式幽默感,仿佛显示着老年毕加索的那种乐观知天命的心态。
画面里,毕加索运用着随意轻松的笔触便准确地描绘出戴帽子的长者形态,但最引人注意的则是画面上大片的泼墨,让人联想到他晚年对中国泼墨山水画的喜爱与追求。
毕加索与中国画的情缘众所周知:在1956年6月毕加索与张大千那次著名的会面上,他的几段关于中国的谈话广为流传:一是毕加索对齐白石的赞赏,其二便是: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的艺术,你们中国的艺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其三则是:如果我生在中国,那么我很有可能不是一位画家,而是一位书法家。
多少年来,人们对于这次会谈的真伪性一直存有争议,而《戴帽子男人的半身》的面世,则是鲜明的铁证,打破了某些人的质疑--或许目前我们无法看到那些毕加索仿齐白石的画作,但是该幅画作上明显的东方式泼墨画法,却可以有力地证明毕加索这位西方绘画大师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喜爱和在东西方绘画交流上无比重要的贡献。
7、《玫瑰花环》 雷诺阿 布面油画 长19.7/19.8英寸(约50.5厘米) 宽24英寸(约61厘米) 约画于1858年
简介:
这是存世罕见雷诺阿早期画作,约画于1858年。雷诺阿生于法国著名的瓷器小城利摩日(Limoges),少年时期便被送入当地瓷器厂学艺,负责为瓷器上描绘花朵,这项工作使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幅画,正是完成于这个重要的艺术启蒙时期。
在这幅画作中,单纯的构图、简洁的花环造型可以看出在瓷器上特有的装饰趣味。简单背景衬托着颜色艳丽的花环,在鲜亮而和谐的色彩调配中,雷诺阿具有代表性的印象派丰富色彩感可见端倪。
作为印象派画家,绘画功底扎实的雷诺阿尤为擅长用色彩构建造型。在他这幅早期成名作中,娇嫩的花瓣、纤薄的枝叶,如此鲜明的光影和质感均通过艳丽的色彩构建而成,静谧而甜美。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