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朗香教堂的朝拜之旅》 克劳德·莫奈 布面油画 长68厘米 宽52厘米 年份?
简介:
该画作创作年份不详,但可以确定是莫奈的早期作品。虽然在这幅画中我们看不到莫奈具有标志性、充满变幻的点画,但是他已经注意到从光与色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从而去摸索、寻找最适表达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在画面中,教堂屋顶反映着天空的色彩,通过丰富的色泽与笔触,茂盛的树林仿佛在阳光和微风中婆娑摇曳,虽然画面中空无一人,但还是能够感觉到强烈的生命力和自然生活气息。
莫奈的创作目的主要是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西。莫奈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连续作多幅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受。但他不注重对象的明晰的立体的形状。莫奈很重视笔触,他运用不同的笔触充分表现色彩以符合自然的本来面貌。在他29岁时开始和雷诺阿共同在塞纳河上写生作画,他们为水面上闪烁和晃动不已的光所激动,为迅速变幻的丰富色彩所迷惑,于是自然而然产生了迅速疾驰粗犷的笔触和灿烂斑驳的色块。他们在迅疾挥毫中获得了捕捉瞬间即逝的印象的有效方法。
12、《巴黎艺术桥》 H·克劳德·毕沙罗 布面油画 长45.7厘米 宽65.1厘米 年份?
简介:
该画作创作年份不详,并且是毕沙罗绘制不多的城市题材的作品。在这幅画中,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毕沙罗的鲜明特征--采用日本式模糊取景方法,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表现当代风景。
这幅画作中,毕沙罗绘制的巴黎艺术桥是塞纳河上最为著名的桥梁之一,也是巴黎的第一座铁桥。1804年,为了连接法兰西学院和艺术展览馆(现在的卢浮宫),拿破仑一世下令兴建艺术桥(Ponte des Arts),专供行人通行。由于1918年、1944年世界大战期间的轰炸和多次撞船事故,上世纪八十年代桥体被重修,仅保持供行人使用的传统,并由原来的9拱桥变为现在的7拱桥。
在毕沙罗这幅《巴黎艺术桥》中,我们可以一窥原桥的迷人风貌。纤细的造型灵动优美,长期以来一直有灌木种植、并且设有供行人休憩的小凳,堪称塞纳河上的”空中艺术花园“。
画面中,虽然色彩感丰富,但是力量感依然充盈,这首先来自层次鲜明的构图,从位于画面前方的紫藤花盛开的艺术桥到之后的石桥,再到最后远方背景里的城堡,逐渐推进的层次感统一融合在冷暖和谐的背景中。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莫奈是发起者,并且以自己的作品给这个画派命了名。但是,要说这个画派的真正领袖,那么,非毕沙罗莫属。他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尽管其他几位印象派大师的”社会知名度“比他大,但只有毕沙罗才可堪称印象派主义中的”中流砥柱“。
在当时印象派和传统的古典主义画派的激烈争锋中,毕沙罗静静地坚守着,他没有野心,当团体内部卷入争吵之中,他的坚定、安详、平和、谦逊、智慧与热诚,不仅为他赢得了尊敬,也使他成为这个团体的稳定因素和实际上的领袖。1879年莫奈向保守画派屈服,退出印象主义之后,是毕沙罗先后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参加联展。在毕沙罗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三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13、《跪着的女农牧神》 奥古斯特·罗丹 青铜雕塑 高7英寸(不含底座) (17.8厘米)年份1910-1917
简介:
这是罕见的罗丹晚年作品,在这件体积不大的青铜雕塑上,所展现的不再是《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加莱农民》、《巴尔扎克》这些众所周知的雄浑伟岸、气势磅礴,在青铜坚硬的质地下,呈现出来的则是一股具有生机的脉脉温情。与可以模糊的面部形成对比的,则是罗丹在躯体细节上的一丝不苟。跪着的女农牧神有着仿佛青春期少女般青涩细腻的线条,弯曲抱头的手臂呈现出舒展的姿态,仿佛女神经历寒冬之后在万物勃发的春天从睡梦中苏醒,这瞬间的动态被永恒地凝固在这件雕塑小品上,让我们得以看到大师温情的一面。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