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Le déjeuner),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39年,布面油画,现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19世纪-20世纪:明式家具取代了漆饰家具成为了出口的主流
18世纪后期,中国漆饰家具的出口逐渐减少,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中国自身的漆饰工艺逐渐衰微,制作漆艺家具非常耗费时日,先要对木材进行处理和塑形,然后再上漆,描绘花纹。同时,欧洲在“中国风”的影响下,掌握了如何制作漆饰家具,从而满足本地需求,不需要只依赖进口。在工艺技术式微和利润减少的情况下,这个时期新制作的漆饰家具已经不可与之前的同日而语,越发受困。
而在1789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更是为此浇上一盆冷水。大革命过后,百废待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建立共和国,这股革命风气后来蔓延至整个欧洲。“这个时候欧洲的审美也随之改变,不再喜欢以往奢靡、繁复的风格,而是转变为与之前完全相反的简洁风格。这个时候明式家具恰好能对得上号,其只保留木材的原色、精致的线条造型,都非常吻合当时的装饰风格。可以说当时西方整体风格的改变是明式家具在19世纪取代漆饰家具成为出口的主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虽然说明式家具在19世纪成为出口的主流,但是经过几个世纪的时间,当时在西方能见到漆饰家具无论是精美程度还是数量上远胜于硬木家具,作为中国古家具的代表也更受认可。19世纪中期至晚期,西方最早的艺术博物馆开始建立,大量的中国传统家具和其他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被收入博物馆中,作为文化代表展出而广为传播。同时,随着中国家具藏品在西方的大量面世,也促使了西方人有机会研究中国古家具,一些西方主导的专业出版物也开始出现。其中比较重要的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学者奥迪朗·罗奇(OdilonRoche)编辑出版的《MeublesDeLaChine》(《中国家具》),里面包含图版54幅,刊印中国明清两代家具59件。当时的其他一些作者,如奥丁、哈勃特等都对中国漆饰家具进行了大量的介绍。
然而这个情况在20年后发生了一个完全的转变。在1944年,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德籍古斯塔夫·艾克教授把明代家具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出版了一本《中国黄花梨图考》,里面收录122件家具实物,30余张精确的测绘图纸,4张解析清楚的中国家具榫卯构造图纸。展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将中国硬木家具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在西方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当时因为经济原因,纸张奇缺,只印了二百部,但是并不阻碍它获得极大的成功,之后英文版的出版,更是将其影响扩展到更广的范围。
这股风潮也影响了美国和欧洲,博物馆中收藏中国古家具的重心也从漆饰家具转向明式家具,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V&A艺术博物馆等都开始关注明式硬木家具,比如上面提到的1876年费城百年博览会中的出现中国硬木家具,后来也被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了。随着博物馆的收藏变得越来越成熟,私人藏家也希望将自己的藏品与公众分享。大量的私人博物馆纷纷建立,其中不乏专门收藏明式家具的专题博物馆。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