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的烧制与演变
0条评论 2014-05-28 11:44:35 来源:《收藏》杂志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北宋—金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北宋—金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金—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金—元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元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元

绚烂窑变

钧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铜红窑变现象。窑变本是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因釉料中含有多种着色剂而形成的偶然现象,但因色彩斑斓、纹理自然,遂逐渐成为一种特殊装饰。

钧釉窑变效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窑变,即在天蓝釉局部涂抹含铜色料,烧成后形成紫红色斑块,色斑呈色虽自然天成,且形状、浓淡不一,但与底釉有较明显的分界线,“民钧”产品多属此类。另一类是在天蓝釉中加入氧化铜,烧成后,天蓝、紫红两色交融、渗化,使整个釉面呈现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各种色彩间无明显界线。“官钧”产品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等即属此类。

补充素材:“釉具五色”

清人蓝浦撰《景德镇陶录》记载:“均(钧)窑……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朱砂为最,青若苍翠,紫若墨者次之……若青黑错杂如垂涎,皆三色之烧不足者,非别有此样,俗取梅子青、茄皮紫、海棠红……天蓝等名。”由于釉料化学组成及烧成气氛的差异,钧窑瓷器釉面呈现蓝、红、紫、绿、白等色交融的窑变效果,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

 钧窑釉面局部

 钧窑釉面局部

官钧陈设类钧瓷

钧窑最为考究的产品是陈设用瓷,器形有各式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底部、足内侧多刻划从“一”至“十”的汉写数目字,其产地在今禹州市钧台、八卦洞一带。这类器物造型端庄、釉色丰富、制作精美,传统观点认为是宋徽宗时期为装点皇家园林“艮岳”而命禹州专门烧造的陈设器,故而被视为官方所设瓷窑产品,即今人所谓“官钧”(亦称“陈设类钧瓷”、“数码类钧瓷”)。

近年来,有学者对陈设类钧瓷的属性及烧造年代产生质疑,提出“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明初说”等不同观点。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

序列有致

陈设类钧瓷底部、足内侧多刻划汉写数目字,从“一”到“十”均有。古人对其含义作过种种推测:如认为刻划“一”、“二”者为上品(明《遵生八笺》);刻划相同数字的花盆与花盆托配套使用(清《南窑笔记》);刻划“一”、“三”、“五”等单数的为红色器(清《陶雅》)。后来,人们通过对传世品及出土物的排比研究发现,数字应是同类器物大小规格的编号,即器物越大编号越小,“一”是尺寸最大者。

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时期曾在宫廷收藏的钧窑瓷器上模仿旧有数字加刻或改刻数字,因此,对传世陈设类钧瓷上的数字应认真鉴别,不能一概而论。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