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留下岁月的印痕
0条评论 2014-07-08 13:29:0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谢岩

欣赏于远廷的作品是在2007年初冬的“和谐张家口·美术家邀请展”上,他的名为“欲望都市”系列的一组油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用画笔凝固下来的居民小区、饭店酒吧、高速公路、夜色中的街景都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中普通的景象,在画展中显得与众不同。站在作品前细细地品味,仿佛读出了作者对于民生、对于平凡生活的关注以及他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思考。

见到于远廷本人是近日在他的画室中。他给我沏了一杯普洱,在我对面坐下来,用他特有的语速给我讲述了他的绘画经历和他在创作上的思考。

于远廷1960年出生于张家口市。爸妈把他送到桥西区堡子里幼儿园时却没有想到,小小年纪的他会常常从幼儿园“逃课”,五六岁的孩子独自一人偷跑出来,流连在堡子里的胡同、钟鼓楼、影壁、门楼、砖雕之间,这些明清风格的建筑在于远廷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为于远廷的绘画生涯埋下了伏笔。

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于远廷于1979年考入了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由于对绘画的酷爱,1980年转入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他认真地听课、完成作业,毕业作品获优秀毕业创作奖,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河北分区展”。

年轻的于远廷对绘画创作充满了激情,他不知疲倦,作品题材广泛。在那个时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绵绵不绝的姑苏烟雨,听到了堡子里胡同中秋天落叶的沙沙声,闻到了广袤的坝上草原上青草的芬芳,还有女学生的纯美、成熟女人的端庄、家乡张家口的风土人情……其中作品《堡子里108号》《古巷秋艳》在参加了中国油画风情展和中国当代油画展后,被马来西亚画商收藏。

在绘画道路上执着前行的于远廷,在1990年自费来到天津美院油画研究生班学习。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画家,这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几年后,他又对自己的创作状况不满,再次自费来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在这里,他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从中央美术学院结业后,于远廷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一年走进了我国当代艺术大本营——北京市通州宋庄。在宋庄的小堡村,他建立了自己的画室,潜心于职业美术创作。

于远廷被包围在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之中。期间,他还浸润于美国波普艺术、德国当代艺术中。这些艺术关注平凡生活、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某些现象的理念与于远廷的一些思考不谋而合。于远廷不再跟风,不再盲从,他的目光开始追踪周围的世界,他的双脚落在现实的土地上,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揭示留在了画布上。

有人说,艺术不仅是“美”的,它还提供“思”,让人们在享受的同时得以反观自身,思考生活,感受生活。于远廷发表在《江苏画刊》《美术观察》《中国当代艺术》上的《还是我》《陌生的他者》《偶像》等作品,画面上是被夸张地拉开的女人、男人、老人、孩子的脸,一边实,一边虚,一边正常,一边扭曲,看后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十分耐人寻味。其中《陌生的他者之十一》《陌生的他者之十二》被世界华人艺术协会收藏。

然而,由于母亲患病,于远廷不得不离开北京,回到了张家口。在病床前,他尽着一个儿子的孝道。送走母亲后,于远廷的生活陷入了窘境。这种常人的生活阅历对于画家来说是最真切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受。于远廷更加积极地入世。这个时候,他的作品也出得非常快。除了正常的工作,大约两周的时间,他就会有一件作品完成。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人到中年,增长的不仅仅是年龄,更多了一份责任感。“这个年龄段,对于题材的选择我会深思熟虑。用绘画描写社会现象、记录时代变迁是写实绘画的出路,也是具象写实绘画艺术家的职责。”于远廷说。

2006年至2007年,于远廷撷取一些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的生活瞬间,抒发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作品反映出的某些社会现象和真实的生活生存状态叫我很是慨叹,画作中潜在的冷峻和沉思构成了于远廷独有的思想与绘画语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张家口的城市发展较为缓慢,也因为此,近年来,张家口的城市发展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旧的在拆除,许多古迹、传统文化在渐渐消失,有的甚至荡然无存。新的在建立,一幢幢居民小区、星级饭店、现代办公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速公路、环城路在不断地延伸。这引起了于远廷的创作冲动。

每到傍晚,在张家口市区的大街小巷上,常能看到于远廷背着相机静静地走着、拍着、思索着。文化广场、购物中心、商店银行、星级饭店、街边酒馆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欲望都市”系列作品应运而生。

“作为一个画家,有些事情我无力阻止和改变,但我手中有画笔,把它们画下来是我力所能及的事。一些景致在我完成作品后再去看,它们已经不复存在,但却凝固在我的画布上。有的朋友看过这些作品后觉得有些压抑,但这却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我只是作了忠实、客观的记录。”两个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普洱茶的味道也已淡然,但是对于远廷在绘画道路上的探索和追求的感受却愈加强烈。他用浓浓的人文气息表达着对时代变迁的思索,以朴素的大众情怀记录下平凡的生活。

编辑:黄亚琼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