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Style”你了解多少?
0条评论 2014-07-25 13:25:59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保兴

\
上:尹朝阳《旋转的天安门》(左)、张晓刚的《天安门》(右) 下:董希文《开国大典》

感受最“Feel”广场

随着时间的流转,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每个“广场”里都沉淀了重重叠叠的历史内容,也成为了不同时代众多艺术家描绘表现的对象。比如对天安门这个最具历史影响力的“广场”的描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重要历史瞬间;尹朝阳的《旋转的天安门》行色模糊的人流,反思是否真的能看清这里发生的一切事情的历史价值;张晓刚的《天安门》,将历史建筑绘画成富有现代感,反映了历史时代的转变等等。

 \
张大力《广场8》

相对于架上绘画,艺术家张大力最新雕塑作品《广场》则用“feel”直接将我们带入了“广场”现场,而这种“在场”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张大力始终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深入体验的反复修正,作为艺术家必须对现实生活永远保持警惕”。关于作品《广场》张大力说:“有三个层次的意义。第一个是,没有来到北京之前,我心中会有一个广场,那是一个中心,一个政治中心,一个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思想的中心,它在我们每个人内心里是一个神圣的地方;第二个层次,我来到北京以后,可以经常去那个广场玩儿,它又变成另外一个广场,一个给人一种很空旷、很大、很有压力感的广场,一个严肃的地方,不可能在那儿撒泼打混,这是现实中的一个广场;出国后,我在全世界很多国家,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广场,这些广场有很多鸽子,并成为代表广场的一个生物,比如到威尼斯、罗马。这些广场又给了我不同的感受,这些广场是第三个概念。我将这三个概念融合后,做了这件《广场》。我们中国人在广场里是怎么做的,别的国家的人在广场里什么样,我要把这一个概念给呈现出来,让观众走进画廊不仅仅是参观一个艺术展览,而是身临其境地感受广场的自由。除了有雕塑、在地上这些人以外,更重要的是空中飞翔的鸽子。希望这件作品能够体现我给观众创造的,一种在我头脑里的广场的空间。”批评家俞可认为:“张大力的《广场》这一最新创作,用了一种社会学的角度涉及到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公共空间,尖锐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广场’正是用互动的方式与展览的观看者就这一命题展开讨论。”

 广场
张大力《广场10》

张大力用最接近中国社会现场的真人倒模雕塑和鸽子标本,表现了一个形而上的“广场”概念,用新的现实主义态度,来表明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应该坚持的立场,与观众一起完成我们生活中,关于民主、关于自由的想象和思考。如今在张大力心中“人想什么,思考什么”更为重要。正如张大力所说:“我后来的作品开始有唯心的倾向,只有唯心才能满足我,才能让我有梦想,因为真正的唯物已经到头了。”

编辑:李保兴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