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观察】广场:“怀疑论者”张大力和他的“非暴力”美学
0条评论 2014-07-30 17:15:29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李璞
这次,不一样的张大力
 
在批评家刘淳看来,张大力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来的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之所以说他优秀,是因为艺术家在过去这几十年里,没有在画面和所谓的形式上进行探讨和研究,而是把他的关注视角转向社会现实,转向对老百姓生存状态的关注。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表象的,而是有思想性、精神性、深度的当代艺术作品。本次新作,艺术家抓住了两个关键词:广场与和平鸽。“广场”在西方语境里,也有意识形态的概念,但更多的是聚会、休闲、旅游、观光的场所,是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空间。在中国语境就发生了变化,它是权利的象征,意识形态的标志。譬如天安门广场,就变成了国家的象征,民族的尊严。去过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人都知道,布满了和平鸽,和平鸽与人和睦相处。大家都知道,和平鸽是和平、美好、希望、自由的象征。那么,张大力作品呈现出来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言而喻,就一目了然了。谈及新作的“非暴力”,刘淳认为这只是艺术家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有一段时间表现的比较暴力,视觉上比较残酷,那只是一段时间思考的结果。非暴力不等于在视觉呈现上没有冲击力。并指出,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首先应该关注现实。如果抛弃了现实,一个艺术家不关注现实,那你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你关注什么?所以,关注现实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在目前形态下,包括以后若干年在发展进程中,是责任与使命。
 
谈到张大力的新作时,李峰用了“继续推进”这个词。广场作为公共性的空间,与私密空间有非常大的距离,他认为张大力关注的不仅仅是广场本身,而是将广场视为同整个城市、市民间的互动的场所。与其以往的作品拆迁、涂鸦一样,都体现了个人对城市的认知与互动,关注的点仍然是城市话题,城市问题,只是把它变得更为立体。很多艺术家只是关注形式本身、自我本身,张大力却是敏感的抓住了城市化进程这一问题,始终与中国社会的脉搏和节奏保持一致。李峰认为基于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的艺术是据有长久生命力的艺术,张大力以其行为和装置、绘画、摄影做出重要成果,实践着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张大力的作品,从80年代开始我们就有看到。从早期的《对话与拆》到后来的《第二历史》,都很有影响。这次看到新的作品,有新的突破。艺术家非常敏感,作品的切入点非常棒,看着很震撼。张大力是一位对现实非常敏感的艺术家,‘广场’对自由,对社会都有不同的切入点。表现现实的艺术家在中国特别多,张大力跟别的艺术家还是有所不同,批判现实主义的成分更多一些。”艺术家薛松看过展览后如是说道。
 
“广场”之于西南有何意义?
 
对于“广场”这一带有政治含义的公共空间,何多苓认为在成都这一散漫的城市,人们对于广场,对于政治解读没有过多的概念。像这种不带有成都性格的作品,在当地比较新鲜。在他看来,每一位艺术家都在寻求自己独到的技法,而张大力的这批新作,正是其寻求过程中的一组作品,是风格过程中的停留点。
 
“不一定是刺激,只是有些异样,你将用何种方式寻找你和现实的接轨?我们容易被记忆、习惯的媒介所左右,使得艺术家比较被动。那么,艺术家有意识的变被动为主动,是值得努力的事情。在今天的视觉认识里,媒介如何作为桥梁非常重要。也许我们会说过去的媒介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正确能坚持多久,我们对媒介本身就应该表示怀疑。”俞可指出,把张大力的作品放置于西南,能打破重庆、成都对于作品的既有惯性,有他这样一位艺术家穿梭其中,对城市生活,对艺术的理解会有新的认识。
 
艺术家自语
 
“艺术家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也不能完全被现实拖着走,你必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用你的技术与思想去呈现社会问题和这个社会,对美学的看法。现实只能是让你感受你是活的,人生酸甜苦辣咸一个都不能少。我们从现实里来,批判现实并希望去改变它,到头来却发现你的力量很渺小根本无法改变什么。可你把你的观点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就已经足够了,对得起你的职业了。”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张大力已经把他心中的“广场”呈现在了观众面前,那你呢?你心中的广场,又是什么样子的?

编辑:李璞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