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 第一单元主题论坛:文化金融环境尚未完成
0条评论 2014-11-25 17:31:2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保兴整合

 
文化金融环境的创新突破口
 
张晓明:接下来我们集中几个问题来进行讨论。这次文化资本大会集中了文化金融、文化投资各类精英,各类创新领域都涉及到了,整体上构成了一个文化、金融的生态环境。目前在我们国家文化产业、文化金融环境当中最大的短板是什么?最重要的创新的突破口有可能在哪里?
 
唐肖明:最大的短板是法律环境和执法力度。对文化产业大家都在讲IP,IP其实就是一个基础。同时,再加上一定的内容,通俗来说就是版权。对版权的保护和运营,可以把文化产业的量快速提高。以视频内容为例,300亿的电影,1000多亿的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我相信版权保护,版权运营落地之后,这后面将是几千亿级别的市场,会给从业者带来很好的财务回报和更加坚强的财务实力用时间和空间培育更好的内容。这是我觉得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关注的地方。
 
陆兴东: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缺乏和行业一锅粥的现象出现都和它有关。中国每一个行业都一样,抓不到蛇的七寸,总是被别人控制。还有明星的问题,投资人怎么办,版权的问题。我们很辛苦创造的版权,最后打一个官司50万封顶,我们一部电影投资5000万。种种的核心都是顶层设计。我们看韩国和美国的产业工会体系,所有的价格都是由行业工会进行设定的。而我们是没人管的,每个人都是本位主义考虑的。如果我是编剧协会的会长我要30万,演员给60万,没有人管的。中国是缺乏这种准工会制度的。虽然有很多协会,但是没有制约力。这里面有很多深度问题,我觉得政府真的可以认识到去改。
 
杨震华:我想讲的就是专业性。现在文化行业已经不是单一的产业,需要很多行业的相关的带动,比如说文化需要渠道,文化需要科技,文化需要金融。这种实际上相关的,说它跨界也好,怎么样合作也好,或者说大家形成合力也好,既然作为一个产业,首先一点,专业的分工、规则,包括我们要制定的很多行业规则,政府也无能为力。我觉得应该是我们行业的从业人员,可能是内容或者是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和金融界的人士是不是更加专业的设计或产品,看得懂货。政府在这些方面,无论是怎么样的设计,还是要根据市场的要求来推动,做一些刚性的内容方面的限制。包括道德底线的,信用方面的,涉及到这方面确实很多。我觉得整体还是应该是企业来唱戏,企业来搭台,企业来创造所有游戏规则。
 
万晓芳:我认为金融体系的建设,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是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当今比较薄弱的是一些无形资产的评估。首先确权、评估、交易,市场上没有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机构存在。不像房地产、土地、会计师事务所,都是比较成熟的。这方面主导的一定是市场,但是政府可以在各个省市建立一个主导的对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的确权、评估、登记、交易的机构。比如对商业银行来说,要做版权质押的话要有一个报告。如果融资主体发生风险,做处置、交易的话,也有一个好的市场。还有一个是担保,有一些担保都变成了小贷公司、过桥贷款。我觉得各个政府可以以政府为主导创立一些有公信力的担保,或有专业团队研究这个行业的专门担保公司。比如北京市文字办就创立了科技文创担保公司。如果各地政府都做一家,引领整个担保行业对文化传媒企业进行担保。让他去选择担保对象的时候,也体现其专业性,银行跟他合作,就有一定的信赖度。这两点是商业银行可以感受到的。作为文化企业,要融资的话,无非是股权和债券。一般来说他没有资产,就以其股权做质押或者是版权做质押,或者是管理他的现金流。股权和版权这个市场上缺乏有公信力的机构在确权、评估、交易。如果说把这个建好了,整个金融体系就会更加完善。
 
周晓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点:一个是IP创作的保护,一个是IP创作的干预。如果说没有IP产业的保护,中国有一些产品发展的速度永远会是比较缓慢的。比如动漫产业,国外像日本、美国、韩国,它的动漫产业发展比较好,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衍生品。但是国内没有IP保护,这一块是很难很好的发展起来的。第二块是IP创作的干预度。我觉得行政法规应该引导IP创作而不是应该干预。比如有一段时间穿越或者是古装剧比较多,作为行政管理部门说应该可以引导,但是不能说全部封杀不能拍,这些都是市场化的行为,不应该从行政法规突然去改变,这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行业的不稳定性。
 
张晓明:刚刚各位都谈了关于目前我们国家整个文化金融市场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上构成了目前文化金融环境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显示出了我们最关键的突破口。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制度环境、政策环境。这方面构成了文化金融市场的顶层设计,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制度、政策、社会环境的治理。不能仅仅有国家的相关法制,还要有中介组织、行业自律等等。我们现在还缺乏现在法律、政策和治理的纪律。
 
关于体系的问题,现在我们虽然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但是还没完全发展完,整套管理系统还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系统。从各个方面来看都不适合文化产业发展,比如知识产权这个问题,从财务制度上,可能就不支持关于知识产权的评价,比如财务要素,有没有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安排。我们没有办法把知识产权计算到公司财务当中,就无法构成对公司无形资产的担保、抵押。基本的财务系统都不支持这个。所以这方面的工作,是涉及到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基础的经济管理环境。这方面对于新型的文化资本的形成可能会带来基础性的意义。所以怎样把一个服务于工业化的经济管理制度,转型或者是升级到一个服务于文化产业或者是文化经济的新的发展阶段,可能这是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这确实也是文化产业的根基。英国人最早关于创意产业的定义,首先讲的就是基于知识产权的个人的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和拉动就业。我们现在从事的文化产业的基础就是知识产权,同样知识产权保护也涉及到一整套制度本身,是不是把知识产权当做目前发展阶段的整个经济基础,是不是作为文化资本的主体,而且可以发挥文化资本主体的功能,这个问题也是很大的。
 
专业性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的。中国的文化市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很大一个问题就在于,我们天天讲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但是我们还没有完成文化市场的专业环境。一个完善市场,要把供给和消费结合起来,中间必须要有大批专业性的机构和个人,完成各种各样的冲击。这也和我们国家的制度环境不完善有关。如果说制度不完善,专业化公司就无法聚焦于自己所喜欢或者是常于运作的专业。所以大量具体工作,市场上没有人做政府就会参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目前我们国家文化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总体上还是比较初级的阶段,目前冲在最前面的公司都是我们国家未来文化市场的开拓者和创新者。我非常崇敬目前这些冲在前面的公司和投资人,我们希望他们继续保持旺盛的斗志,而且要对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信心。
 

编辑:李保兴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