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艺术品鉴证体系建构
“艺术品鉴证”“艺术品鉴证体系”是近些年悄然流行的一个新概念,所指的是一种融技术创新、理论创新、产业模式创新、文化体制创新为一体的文化新业态。但是,该文化新业态并不是一个从外部空间突然空降而来的全新事物,而是一个在历史传承基础上蜕变生成的新事物,还有些人将其加上“科学”二字,称之“艺术品鉴证科学体系”,其实加不加上“科学”二字,“艺术品鉴证”“艺术品鉴证体系”本身依然应是或者必然还是“科学”之产物,脱离了科学就无“艺术品鉴证”“艺术品鉴证体系”可言。因而,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有了“艺术品鉴证体系建构及产业发展模式研究”选题,该项目已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启动实施。
艺术品鉴证体系研究主要在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制度研究与政策法规、文化管理与产业模式四个层面展开。
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层面。目前,艺术品科技鉴定系统正在更广阔的领域向纵深发展,只不过有些成果不需要公布于世,不需要宣传炒作,更不希望给赝品制造者提供针对性研究信息。何况这个系统的数据库建设,本来就是一个百年大计的宏伟事业,切不可急功近利。不过,艺术品科技鉴定圈内人士对这一系统的价值与前景还是有信心的,其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入。在艺术品认证备案的科研领域,目前的技术应用范围已不仅限于宣纸类中国书画作品,正在向油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品领域拓展。前文已经讲述了艺术品认证备案科研的前两步成功历程,目前第三步成功的大门已经开启,其标志是艺术品认证备案专业设备的研发成功,从而使艺术品备案数据釆集、认证、验证业务更加专业化,其业务更能得到文化管理部门的认可,其认证备案数据更能具备司法意义以及法律效力。从而使艺术品认证备案业务由借用非专用设备逐步转变为使用专用设备,并在此基础上步入该行业的标准化操作应用阶段。
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层面。多年来已有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积极参与,他们深知艺术品鉴证是艺术品认知领域中的学术行为,必须要有强大的学术支撑和正确的理论引导。特别是艺术品文字信息釆编是艺术品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古代遗存下来的艺术品信息,它需要广泛采集历史文献信息和现当代研究者的各种考证评述文本,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面对现当代涌现的各类艺术品信息,由于其数量更多、问题更复杂,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艺术品的科学备案不仅要注重图像数据的真实性,还要注重文字信息的精确程度与学术性,特别是还有文图稿件的原创性问题、著作权问题。艺术品鉴证业务中的文字信息备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且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为此,许多参与者付出了诸多精力与心血。因此,在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领域中,我们不仅要遵循艺术规律、坚持学术原则,还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制度研究与政策法规层面。艺术品鉴证体系既然是文化管理大体系中一部分,那么它必须接受文化部相关政策法规的管理与监管,特别是针对艺术品管理的具体条例之约束。2013年春,文化部在杭州召开了艺术品鉴定与管理试点工作会议,与会专家们建议文化部加强艺术品鉴定与管理的制度建设,既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又要在全国各地加强监督。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艺术品鉴证体系建构及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启动后,我们对个别试点单位以及要开展艺术品鉴证业务的个别新单位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品管理,注重艺术品数据管理将是一大时代特色,大家一致认为,对艺术品微观图像唯一性特征数据实施锁定备案,是艺术品鉴定与管理的基础工作,其关键技术早在6年前就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解决了,经过不断改进与提高,最近将有更完善的新技术推出。所以说,而今的艺术品鉴证文化新业态之健康发展,其关键已不是技术问题了,而是依靠什么样的文化制度以及政策法规逐步形成让国家和社会大众都信得过的专业团队与行业体系。
文化管理与产业模式层面。目前,艺术品鉴证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是:艺术品鉴证专业团队、专业人员是否应该有资质?获得艺术品鉴证资质应该具备何种专业知识,并达到何种技术标准?谁来确认艺术品鉴证人员的资质并发放资格证书?艺术品鉴证业务的鉴定证书、认证备案证书应该由哪个部门统一管理、统一颁发?或者应由哪个部门授权颁发?证书的权威性、公信力如何?具有何种法律效力?
目前,全国各地已在不同范围启动了不同程度的艺术品鉴证业务。但是让大家比较担忧的是,某些单位既没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也没有艺术家信息及艺术品数据分析师,其业务操盘手头脑中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从事艺术品管理工作,只知道这项业务可以收费赚钱,而且把问题看得很简单:鉴了,发个证,就是艺术品鉴证!岂不知鉴证之“证”更多的是证据之含义。有些人仅仅看到了艺术品鉴证社会化服务业务中潜在的丰厚利润,却没有意识到在这取证、验证、论证、认证之间所密切关联着的责任,而且有些责任不仅重大而且长远,绝不可当儿戏;还有一些人进入艺术品鉴证行列是为了逐利,他们仅仅看到了中国潜在的艺术品鉴证业务的巨大巿场,却没有意识到艺术品鉴证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行为,更没有认识到艺术品鉴证是文化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他们没有看到鉴证业务之背后有多少利益相关,还有多少学术问题与法律问题存在,一个数据的偷换或者失误有可能造成千万元、上亿元的损失或纠纷,更想不到此间有可能不是一个普通事件,而有可能是个案件,甚至是个重大案件!所以,我们要对那些缺乏艺术品鉴证常识、无能力分辨作品真伪优劣、不顾及后果的艺术品鉴证创收业务说不!
艺术品鉴证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与管理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意味着广阔时空中的诸多文化产业。这一文化新业态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科研人员攻破了一个个技术与设备的难关,专家学者解决了一个个学术理论问题,相关文化管理部门给予了一个个具体的支持,艺术品鉴证业务的实践者一次次“真金白银”的实战……总之,艺术品鉴证体系之大厦不是由某个超人整几句漂亮的口号呼唤出来的,是在一个个业务个案所提供的经验教训积累中,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者的心血,一砖一瓦地建构起来的!目前,艺术品鉴证体系尚在不断完善的运行之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艺术品鉴证的历史脚步不仅要触及一件件艺术品,而且还会触及到众多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它必然会引发一场正能量与艺术品市场乱象的进一步较量。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