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展人徐冰
我们一直认为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是最值得做的事情,因为青年艺术生态是最敏感的一个地带,它可以反映这个时代最不确定的,也是最有生长力的那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们代表未来。基于这一想法,就有了"CAFAM未来展"这个项目。在两年前举办的"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 · 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的前言中有如下表述:"此项目重在对当今青年艺术生态做田野式考察,分析、研究当下及下一个阶段中国艺术的可能趋势。辨别属于这一代人特有的艺术方式--他们是如何与此在的世界发生关系的,又是如何将现实感知投射在艺术中的。策展团队的共识是强调'田野性'、'文献性'、'学理性'、'当下性'和'未来感',并将作用与功能定位为'温度计'和'催化剂'的作用。鼓励艺术语言的探索与观念推进,发现并扶持富有潜质的青年艺术人才,建立中国青年艺术资料库,从而成为一个推动中国青年艺术的核心平台。"这仍然是本届未来展的意图。
上届"未来展" 采用了广泛考察与征集的方式,邀请了国内外80位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负责人作为中国青年艺术的"田野"发现者,提名了近300位35岁以下(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艺术家,并给出提名理由。最终遴选出95位艺术家的近200件作品,作为案例展出。从中归纳出"蔓生长、自媒体、微抵抗、宅空间、浅生活、未知数"六种视觉修辞,构成了上届未来展的结构。
这一届的"未来展"与上届有非常严谨的线索的联系,都注重艺术生态的田野调查和对客观现状的呈现与分析,两届的关系,像是一本书中的前后章节,或是新续篇的开始。这本关于青年艺术的"大书"将一个章节接一个章节地写下去,章节之间将形成相互补充,互为注释的关系。纵观下来,即是中国青年艺术生态的演变史。
与首届"未来展"不同的是,本届是以相关艺术机构或艺术项目作为提名单位,这从一个侧面,考察了在当今艺术生态中各种形式的艺术机构与个体创作者的互为关系。(首届是以个人提名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策展人、馆长、艺评家等与艺术家圈子或群体关系与网络类型考察的依据。)首届主题是对青年艺术生态作为"亚现象"的考察,本届是以"创客"为主题的核心概念,它与"亚现象"这种青年生态现象之间不完全是一种平行的现象关系,"创客"侧重的是对当代青年创作方式的表述。
曾经,人类对"艺术"的理解和概念相对来说是清楚的,但是人类一直在不间断地探索艺术的边界、艺术到底是什么……到今天却进入了对"艺术是什么"最不清楚的时期,就像由"创客"这两个字所表示的,在人类已有概念下无法归类的创意行为。
我们将"创客"这一概念挪用过来作为第二届"CAFAM未来展"的主题。这里我引述策展团队对这一概念的阐述: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目前,国际上关于"创客"的概念尚无明确定义,而是泛指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追求美好生活的人。近年来,"创客"在中国也已开始进入了他的蓬勃发展时期。其中,不仅包含着那些志趣于发明的科技达人,还包括着艺术家、设计师等诸多领域的先进分子。
我们使用"创客"这个概念作为本届未来展的主题,其目的不仅在于"创客"概念本身已经涵盖了艺术家这一身份;实际上"创客"中所包含的坚守、持续性、创意、独立性,或者说乐与大家分享等特征,与当今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所追求的或者说工作方式,其实是无法区分的,优秀的艺术家在"创客"的概念范围内就是一个优秀的"创客"。
这一概念清晰的提示出在新技术革命时代,青年艺术家们的思想方法、审美控制以及分享创作的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些在我们的身边悄然发生着,新艺术和艺术史的延续它就是这样;你不小心就踩进了艺术史之内。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个理念,切入当下青年艺术活力的核心处,让"创"成为主旨。
"创"源于生命动力和对未来的期许,"客"大致是对志趣相投或者际遇相似的一类人的一种称谓(比如刀客、侠客、闪客),具有独立性和威风凛凛,体现着个性价值,它生成在未被见识的状态过程中,随时一跃而起,展示出劲健的势头,是走出"亚现象"的跨越。
"创客"代表的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艺术家有条件拥有更为发达的感观判断能力与幻想,不断挑战和突破事物的边界。具有"创客"精神的艺术家,给予在做和进程中的艺术一种肯定,也是对新技术融合艺术边界的肯定,肯定那些从新兴技术和日常科技中找到人性温暖的东西。"艺术创客"是在回应这个看似无趣、平淡和没有创造力的现实的一个宣言,从新的角度看今天的艺术。艺术在不断拓展边界的同时,也为不同学科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性。"创客"空间是一个中间地带,连通着艺术内部对科技的延伸,也连通着日常生活到艺术空间的延伸。
"艺术创客"是不受限制的独立创造,让创造成为表明独立价值、独立思考、独立态度的方式,任其超越原有的定义,不仅是固守于技术组件的动手协作,而成为表明艺术立场的新姿态,特别是一代打破陈规与滞后的敏感者。"创客"不是自足论,不是封闭的自我愉悦,而是新的时代环境下的新的生存论,它们既不是社会反映论,也不是社会批判者,而是环境的提问者。方法与场域成为"创客"的基础。"创客"一词经过"未来展"放大而意义更加丰富起来。
"艺术创客"关注科技的导向,也强调"非艺术"的经验;即对当代艺术自身已经体制化和模式化的反思。如果说,艺术需要从艺术体制外部获取新的能量,那么"创客"正好满足了这一点。"创客"不仅是非体制和非媒体化,而且是在生产全新的经验。因此,这个展览不仅是要再现、梳理"艺术创客"们的现状,而别具生面的策展本身就是一次具有艺术针对性的"创客"行为,这对全球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都具有意义。
本届"未来展"在这个主题概念下,根据对青年艺术现实的辨别与分析,归纳出"共智场"、"源代码"、"云生产"、"E循环"几种表征,作为展览的基本布局。诚实地讲,在这里我们也遇到了与上届同样的难题;事实上,任何旧有或新编概念都无法表述正在发生中的青年艺术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除上述板块之外,这一届增加了"未来方程式--第二届CAFAM未来展跟踪计划",入选这部分的艺术家是在参与上届展览后,继续前行并有突出表现的。对这部分艺术家成长进行的这种届与届的延续性跟踪,寻找可增值的方程式,将会对艺术本身、艺术教育以及个体艺术家与时代能量之间的认识补充一个新的视野。
本届未来展的主题概念是经过我们整个工作团队不断地讨论、不断地对焦而逐渐形成,工作团队像是一个学习小组,每次会议差不多就是小组的学习讨论会。我们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对艺术的认知不断反省和判断的过程,从这些年轻艺术家身上映照出不同代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和已经麻木的东西。
编辑:郑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