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在重庆时期的作品,分为人物画和山水画两部分。人物画大多表现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和人物故事,如屈原、苏武、石涛,同时也以古代优秀诗篇如《琵琶行》、《长干行》等为创作的题材,他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较大,但又能蜕变运用,自成一格,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线条劲健,用笔洗练,注重气韵,深得传神之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显示出独特的个性。1942年6月,傅抱石创作了《屈子行吟图》,表达了“百代悲此人,所悲亦自己。中国决不亡,屈子芳无比”的主题。郭沫若称这幅画和历史剧《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为此画赋诗,成为一时美谈。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重庆举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题,创作了名作《丽人行》。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
傅抱石 湘夫人
立轴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44×48 cm.
RMB: 2,000,000-3,000,000
著录:《我在荣宝斋40年》,第308页,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湘夫人是屈原名篇《九歌》中的《湘夫人》一文的主人公,相传是舜的妻子,其人忠贞有格,是传统中国女性美的化身,被后世尊为女神。1942年,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当时傅抱石随同郭沫若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思想方面受到郭不少影响,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傅抱石开始了屈原像和《九歌》人物创作。据考证,傅抱石的第一幅《湘夫人》创作于1943年12月17日,当时日寇强兵压境,这天他读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时,不禁神情悲悯,在此情境下绘制了一件《湘夫人》。此画后来赠与郭沫若,郭沫若又将它转赠给周恩来,此画现藏于中南海。从此,傅抱石不断涉及“湘夫人”创作。
“傅氏写湘夫人可谓多矣。湘夫人的形象要典雅,衣着设色要清爽,姿态要婀娜。西风吹下的枯叶则要透露悲凉之意。此图能令画家“较惬吾意”(画上款中有此语)者,乃因形象更加典雅优美,衣纹线条更加流畅自如。画家并不能绝对地把握自己的技巧,故常有神来之笔矣!”
——傅二石
傅抱石 听雨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88×56 cm.
RMB: 3,800,000-4,200,000
著录:
1.《新金陵海上名家精品集》,图15,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5月。
2.《我在荣宝斋40年》,第310页,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抱石先生所绘《听雨图》一帧,写滂沱阵雨与凌厉飓风笼罩包裹之下,一叶扁舟停泊于滩涂浅岸之上,舟中有一老者倚身于篷户间,正闭目听雨。画面之上,以淡墨渴笔写粗笔线条自右上向左下通幅倾泻而下,极淋漓壮阔之至,此写雨势之湍急与猛厉也,正与溪畔以浓墨挥洒之林木,构成鲜明之对比效果。傅氏之大家手笔于兹可概见焉。画幅左上端有作者题跋文云:“丁亥春月,书旗(此字暂存疑)道兄自美归来,又一载不见,喜慰无似,属写小帧,实深愧悚。还京後心绪最劣,笔研久荒,迩日又国事澎湃,未知如何了局,率写听雨之图,藉博一粲,请乞指教幸也。弟傅抱石金陵讲舍并记。”按,此帧《听雨图》或有“今典”存焉,作者之襟怀寄托在其间也。丁亥系一九四七年,其时日寇虽已称降,然国共两党之内战又起而未平,国事丛脞纠结未知何时方能平息纾解。作者瞻望时局,茫然不解,亦犹似于风雨飘摇之中独乘孤舟一艇,栖止既无定所,亦正不知何时风停雨歇,能盼得光风霁月、风日清和之光明境域耶?故聊写绘此“听雨”之图,以抒胸中之愤懑无助,则舟中老者,亦正抱石先生之自我写照乎!
“此图是送给好友、着名画家张书旅的,故使出了画雨景的拿手本领。行笔泼辣豪放,在狂暴的山雨中,一高士躺在小舟上静听雨声。画家仔细描绘了小舟,听雨者静哟卧在船上的遮雨蓬中,船夫在急雨中仍奋力挥桨划船。小舟和周围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傅二石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