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十周年秋拍】 抱石怀沙——傅抱石的艺术求索之路
0条评论 2015-11-11 13:11:4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抗曰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傅抱石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继续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并在南京与徐悲鸿、陈之佛等人举行作品联展。1947年10月,傅抱石在上海“中国艺苑”举办画展,展出作品180余幅。对此,郭沫若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进行评价。1948年1月,他的《石涛上人年谱》一书出版。当时国民党统治即将崩溃,傅抱石对国民党的腐朽早有认识,至此已彻底失望,遂趁当时南京疏散人口之际,携全家回到南昌。

傅抱石 山居图
傅抱石 山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68×46 cm.
RMB: 2,000,000-3,000,000
\

“山下的浮云压出了层层叠叠的高山,而豪放泼辣“抱石皴”的触使山石树丛混为一体的山峦显得逼真而厚重,山下一高士正鼓起勇气攀上高峰。在重墨画出的树丛的称托下,左下角的高士在画面上显得很突出。”

——傅二石

傅抱石 溪山清眺
傅抱石 溪山清眺
立轴 设色纸本
105×43.5 cm.
RMB: 3,000,000-4,000,000

展览:其命维新——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江苏美术馆,2014年12月。
著录:《其命维新——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集》,第138-139页,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年9月。
说明:傅抱石自题签条。

\

此幅《溪山清眺》描绘了文人居士卧于山林之中,观山静思的景象。丛林茂密,松树林立,似有山风呼啸而过;远处的山峦赋色淡雅,与重色描绘的树木形成对比;傅抱石的山水画气势磅礴,意境深邃,有极深刻的人文内涵,极动人的诗情与极富魅力的含蓄,因而有不尽画外之意。百读始悟,耐人深思和寻味。大师作画,纵横排奡,挥洒自如,用笔苍劲,用墨浑润,元气淋漓,细心收拾,于蓬勃生机之中见率真与精微,臻成极品。在自然万物的“动”中,

文人居士显得静谧而深邃。人物栩栩如生,表情如神,呼之欲出。人物注重形似,刻意体现出内在气质,虽然乱头粗衣,却矜持恬静。人物的线条极为凝练,可见勾勒时的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傅抱石笔下的人物都与画家心有灵犀,在表达画家对他们心境的理解与共鸣。

“《溪山清眺》画题系画家自题。行笔轻松自如,画面和蔼统一。几株松树尤显出笔力之刚劲。松树下面半卧之高士怡然自得,目光中看出对周围开阔清爽环境的感悟。”

——傅二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他目睹新中国的变化,积极追求进步,遵循毛泽东倡导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先后创作了《七律·长征诗意》、《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词意》等毛泽东诗词组画,和《韶山组画》、《韶山全景》、《江山如此多娇》等一批名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傅抱石 探幽图
傅抱石 探幽图
立轴 设色纸本
76×43 cm.
RMB: 1,800,000-2,200,000
说明:原藏家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师。
\

此作与1960年的《太华记游》和1961年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在画法上有相似之处,与50年代的太华系列相比,这些作品的笔墨不再急遽不安,而是更加整饬静穆,显示出傅抱石在这个阶段的典型笔墨特征。画面构图简率,群山高耸峻峭,顶天立地,近景松树茂密,中景峡谷幽深,云雾飘渺,景物并未进行细致刻画,山、树、深谷的边缘进行了虚化,但仍然具有深远的空间层次。画法上,山石以长线条皴出大体轮廓,再以大块灰墨摆出山石的块状体貌,以淡赭石调和淡墨渲染山体,表现出山石的走向和肌理效果。远山和深谷以“抱石皴”为之,破笔散锋,或提或按,或湿或干,顺来逆往,自由挥洒,线条有曲有直,乱而有章。近景的松树以重墨写出,层层涂抹,淋漓酣畅,表现出了树林的丰茂厚实之态,与远山形成轻与重、浓与淡的对比。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