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何多苓对话建筑师罗珂:最简单的也许就是最佳的
0条评论 2016-09-23 10:15:05 来源:新浪 

 \

日前,成都经典艺术名家讲坛第十一期举行,知名画家何多苓与青年建筑师罗珂,两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代的艺术家开展了一场关于“大道至简”的对话。

何多苓,1948年生于成都,当代著名油画家。罗珂,青年建筑师,1979年出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他们曾因一起装修而结缘。讲座中,他们分享了自己部分作品的创作理念,以及在作品中对“大道至简”的理解和运用。

在他们看来,不论是绘画还是建筑,甚至包括生活中很多其他事物,“最简单的,也许就是最佳的。”

绘画如建筑,也要做“方案”

用基本符号传递想要的画面

何多苓的成名作之一——《青春》,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被纳入《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画面中,一个穿着简陋的年轻女孩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表情迷茫但又充满着青春的气息,眼睛望着不可知的远方。背后是一片荒芜的山坡,旁边有一只低飞的鸟。“《青春》的意义就是记录我们曾经作为知青的经历。”何多苓说,自己一直期望能够画一幅画反映那段对他们那一代人都十分重要的经历,但最后,却只选择了人、石头、鸟、大地、天空这样简单的画面来呈现一个复杂的时代故事,将复杂的意象进行简化。

在何多苓看来,自己作画的过程,就如建筑师绘画草图一样,会画出很多构图,然后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一个没有一句‘废话’的方案。”

据了解,这样的方式实际上是源于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家琨。刘家琨曾告诉何多苓,在他的画中有建筑学的“解构主义”,引起了何多苓对于建筑的兴趣,并阅读了大量关于建筑方面的书籍。在后来一些画作中,他就将自己设想为一个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

“我的画面有固定形象,不像极简主义流派那么极端,但也很简单。”何多苓的画作《老墙》,是他回城上大学后,又再次来到农村,看到当地的泥巴土墙,而组成了这样的一张构图——一条横行线条,上面有两个球体。

“因为我一直认为,当画面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时候,就是我要寻找的画面。画面上没有任何一点多余的东西的时候,画面就成立了。”何多苓说,这也是他的绘画理念,采用最简单的符号、最简化的画面,来表达所想要的主题。

对“最简单的,也许就是最佳的”的理念,青年建筑师罗珂也颇为赞同。

在郫县有一条河流,因为河水治理需要加宽河道,但两旁都是种植了多年的大树,“如果直接拓宽河道,必须将这些树木全部砍伐。”因此,罗珂在设计时,并未采取两岸向外延展进行加宽的方式,而是直接在河道旁边再新建一条河道,“这样不仅保留下了河道两旁的老树及一些老建筑,还形成了双河流的美丽景观。”“现有的东西不够用,就再加建一个,比拆除原来的重建一个大的会更简单,其实也会更好。”罗珂说,很多时候,不用那么复杂,换一个简单的思路,就会有更佳的方案。

画面理解,没有定论

艺术应该充满想象性和开放性

何多苓坦言,虽然他能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但是不能讲述画面所想要传递的意义,“理解画面传递出了什么,应该是观众的事情”。“我的画也许讲述了一个故事,也许没有讲述故事,这些都要交给观众。我的任务是把画面呈现出来,让观众有不同的想法。”何多苓说,虽然别人经常问他,你这幅画是画的什么?但他通常都会回答,“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就是我要表现的什么。”

何多苓表示,画面是提供给大家看的,是一种视觉化的东西,但是每个人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不一样。例如《青春》,很多与他同龄、有过那段经历的人,也许能从画面中看出当时那段人生经历,但现在年轻的“80后”“90后”们,也许就从画面中看不到那么多东西。

对于何多苓的话,罗珂用“艺术充满想象性和开放性”来进行总结。在罗珂看来,建筑也是一样。

罗珂曾设计了位于西藏昌都地区的“来古冰川游客中心”项目,出于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尊重,取材采用当地的石头和木头,建筑颜色也与周围自然景物相近。让建筑“消失”在周围环境中,却又真实存在于那里,“游客既能看见这个建筑,却又看不见这个建筑。”

如今,何多苓在写生时,会把背景进行抽象,只画其中的几束花或几棵树等。去年,何多苓的俄罗斯风景写生首次展出,其中一幅“白桦林”,虽然仔细看来只有几棵树木,但画面却充满着俄罗斯那种独特的自然风情。

何多苓回忆,这是在路过一片白桦林时,他突然叫司机停下,立即下车开始写生绘画,在零下2摄氏度的户外画了两个多小时,手指全部冻僵。“人来源于自然,与自然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就算现在高楼林立,人总是有会走很远,去寻找自然,这种关系,我希望用最简单的元素展现出来。”何多苓说。

编辑:隋萌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