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集体记忆的时间按钮——关于陈劭雄新作展
0条评论 2016-11-04 12:59:5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丁晓洁
 \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海报
 
\

陈劭雄,七天的沉寂,1991,照片,40x50cm,博而励画廊正在展出

2016年是陈劭雄展览比较频繁的一年,6月10日由侯瀚如策展的“陈劭雄:万事俱备”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10月29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博而励画廊在同一时间分别举办了他的个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景物:陈劭雄新作展”展出了陈劭雄2016年的最新作品,其中近十张《集体记忆》系列作品延续了此前的公共项目形式,邀请普通公众用中国印泥点按出世界各地著名美术馆建筑景观。另一件大型装置作品《景物》继6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后首次在北京亮相。同一时间,博而励画廊在继2007年的“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知道和不知道的”、2009年“信则有”之后推出了此次陈劭雄的第三个个展。从展出作品的时间跨度来看,这几乎是一次陈劭雄的回顾展,作品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6年跨越了近30年的创作生涯,展示了90年代以来陈劭雄在他所涉及的影像、装置、照片、绘画、集体参与等多种艺术媒介中的转变。 

\

“大尾象”工作组1994年合影,从左到右分别是徐坦、陈劭雄、林一林、梁钜辉,张海儿拍摄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劭雄就进入广州的当代艺术领域,九十年代和林一林、梁钜辉、徐坦组成了实验艺术最重要的艺术小组“大尾象”。置身于广州这样一个“双重边缘化”地带,“大尾象”以保持个人独特性的集体行动方式,介入停车场、建筑工地、办公室、街道等非正式城市空间实现艺术创作和行为表演,并成为珠江三角洲空前快速的城市化扩张下的生动见证,启发、影响了当时整个南方的当代艺术生态。

\

“现象•影像”部分参展艺术家合影。前排左起:朱加 ,张培力,王強,颜磊,王功新后排左起:杨振中,王南明,沈语冰,高世强,顾丞峰,吴美纯,邱志杰,陈劭雄,陈少平,耿建翌。
 
在面对艺术家个体性以及身处在南方经济型发展城市的现实时,“大尾象”成立之初陈劭雄就表示这个小组“不是提出‘大尾象’的明确的理论,而是通过作品的创造来调整自己的观念。可以说观念的形成和作品的产生是同步的。”另一位成员徐坦认为“大尾象”可以在广州生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广东的状况是比较特殊,不像北方人,他们是深深地生活在中国文化传统的故土之内,而我们是在一定距离看这种传统,对西方文化我们同样有着很大的距离,这造成我们那边都挨不上,这里没有文化,是文化的沙漠,我感觉在沙漠里行走是最令人愉快的。”面对急速发展和转型的社会,陈劭雄敏感地意识到由“时间”区隔开的“空间”与社会变革之间产生着极大的矛盾但同时它的意义又是互生的,这在他的《集体记忆》里显得尤为明显。

\

”集体记忆“— 南昌火车站,2010,布面水墨,168x300cm,博而励画廊正在展出

\

”集体记忆“— 故宫,2016,布面水墨,150x240cm,博而励画廊正在展出
 
据称《集体记忆》的构思产生于2004年,“当时陈劭雄任教于珠海的一所大学,大学所处的地方原先是一片农田,为配合高校的扩招,在短时间内迅速被建成校园,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于其中,这个情况引发了陈劭雄的思考,或许有朝一日,学生人数开始下降时,这个地方可能又会被改建成其它的建筑。所以,他邀请了在校的学生共同完成了第一张《集体记忆》。这个系列的创作将照片的数码还原成大小不一的像素点,然后邀请有着共同记忆的社区居民来合作,用他们的指纹构成一个图像,以代替冲印照片的药水,这不仅是介于摄影暗房技术和绘画制作技巧的方法,同时也是集体对其共同生活过的空间记忆。”随后,陈劭雄前往北京、上海等地,邀请更多的当地居民共同创作《集体记忆》。在创作中,他选择过城市中的最具影响力的地标建筑——天安门、长城、东方明珠、南昌火车站等,让参与者的个人记忆碎片汇聚成为“集体记忆”。

\

“集体记忆”— 大英博物馆,2016,布面中国印泥,135×202cm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正在展出

\

“集体记忆”—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2016, 布面中国印泥,180×280cm,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正在展出

此次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新展览中的《集体记忆》延续了这个系列独特的语言方式,在展览现场王璜生对99艺术网说“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概念,广东美术馆也曾经收藏过一件。”他认为《集体记忆》系列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作品的参与者是谁?”——正是参与者不同的、被自我修正或是塑造后的个体记忆才编织出作品最柔韧的那一部分,这种确认和默契涉及到久远的和未知的空间,它的神秘性与时间不断地交错重合。

\

王璜生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买卖房产时都会让双方在契约上按指印,用来证明一块土地或是房屋的所属权,同时也是对空间和时间的占有权,而当陈劭雄在作品里嫁接了这一契约的概念后,也就是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经过指印“显影”后的建筑(空间)便成为只要拥有共同记忆便可以永远拥有这个空间和时间的“房主”,成为一段记忆的主宰者。在房主变更时,时间、记忆也随之发生迁移,于是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被注定的迁徙者。

\

\
 
\

“景物”,四频影像装置,2016,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正在展出
 
《景物》同样是陈劭雄在2016年的最新创作,作品以水墨和影像为媒介,透露出怀旧的情绪,从早期对城市极具扩张后日益增长的消费主义的质疑到重回出发点对绘画和个体经验的反思,陈劭雄进行了对自己内心生存和生命状态的思考。影像中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风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家自己的记忆与独白,但是当观众在里面穿梭时又成为一定意义上的“集体记忆”)——水墨画和影像中是“冬天没有荷花的荷塘、窗外的夜景、废弃的铁路、掉光叶子的树梢……”这不由会让人想起北宋时期的山水画,旅途中的人顿足读碑,荒寒萧索的景色与人所构成的人文景观,不同的是陈劭雄始终关注“参与者”以及不同身份的人的介入,他并不想塑造一个纯美的、简单的风景,使之成为一个“画面”,他更想在里面注入“时间”的概念,使其成为每个人共同拥有的“记忆”,侯瀚如认为,这些转瞬即逝的景象,更让人感受到存在的虚无与生命的短暂,并将其称为是“崇高史诗性的作品”。

\

陈劭雄
 
艺术家对“时间”的思考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或是注释,在不同的生命层面它的意义随着个体境遇的变化一直在生成新的“叙事”,也许转瞬即逝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好的主题,在按下时间按钮的那一刻,我们便得到了自由。

\

“视力矫正器”3,1996,双频录像装置,有声,彩色,7'50",博而励画廊正在展出

\
 
\

“耗电七十二小时”,1992,日光灯,电表,木架,雨衣,博而励画廊正在展出

\

“改变电视频道便改变新娘的决定”,1994,装置,新娘婚纱,带画框及文字的玻璃,随机播放节目的电视,博而励画廊正在展出
 
\
 
\

“风景2”,1996,单频录像,有声,彩色,8'38",博而励画廊正在展出
 
\

“日子”,2007,四频录像,1',博而励画廊正在展出

\

“街景”——天河城广场,1999,照片,85x128cm,博而励画廊正在展出
 
\

“信则有”,2009—2015,照片,30x23cm(每张,共8张),博而励画廊正在展出


[ 观展提示 ]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期:2016年10月29日— 11月27日
博而励画廊展期:2016年10月29日— 12月4日
 

编辑:丁晓洁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