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中国当代绘画中,与方力钧等艺术家一起被冠名“玩世现实主义”的宋永红,其人物造型非常独特和个人化。宋永红赶上了'85的新潮,但却并未奋不顾身一头扎入潮底。破天荒做过一次行为艺术的他,至今也只做过一次行为艺术。在一种“不冷不热”的艺术热情当中,宋永红的艺术创作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持续下去。那么,“艺术”对他究竟意味如何?2009年6月的一个夏日午后,宋永红应邀走进99艺术访谈室,对着记者的镜头,第一次披露他这么多年的心路历程。
艺术无须坚持——关于宋永红艺术历程的特别访谈
访谈策划:石棱 采访记者:徐友龙 视频摄像:王鉴 视频制作:凌晨
99艺术网:很高兴能够邀请宋永红老师做客99艺术网,宋老师您好!
宋永红:你好!我也很荣幸。咱们就随便聊一下吧。
第一部分 偶然与必然 ——宋永红选择做艺术
99艺术网:宋老师是60年代的艺术家,60年代艺术家成长环境变化得特别快,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教育。文革结束之后,80年代的环境又有很大的变化,社会意识、价值评价体系对你们来说非常尴尬。什么才是社会,或者什么才是艺术价值的评价体系,对你来说您是如何看待这个尴尬的境地,尴尬的时期?你是如何建构自己的价值观的?
宋永红:我倒觉得我们出生的时候,倒不是社会变化最快的时候,我倒觉得近几年的变化比那个时候快多了。而且那种不适应,其实更强烈,今天的现场是这样的。因为我不属于那种,虽然我出道比较早,但是不太像张晓刚他们,他们是50年代的。但是他们那个年龄其实也没有真正地赶上插队、下乡,我们就更赶不上了。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还小,幼儿园都没上,刚刚出生。后来到了10岁左右的时候,差不多“文革”都已经接近结束了,76年、77年,马上就要结束了。所以说对我们来讲,对“文革”那块的记忆是没有的。比较清晰地是赶上开始招生,开始考大学的阶段,就是开始全国通考,我们赶上了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学校的美术学院也陆陆续续开始向全国招生的一个阶段。
我觉得所谓价值体系,我们没有形成以前的价值体系,也就谈不上尴尬不尴尬,就是一路顺着这个感觉就走下来了。我其实也不是从小就开始画画,我是从初中,初三才开始的,之前什么爱好都没有,不是想象的那种好像从小就喜欢艺术,从小就热爱艺术。
99艺术网:家庭环境如何?
宋永红:家庭环境还可以,我父亲是退伍转业的军人,我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
99艺术网:有人从事艺术创作吗?
宋永红:最早的时候是我哥开始画画,我哥,以前我也说过,他是非常本能的一个艺术家,他很小就喜欢画画。比如说懂事了,开始上幼儿园,上小学,他就开始自己主动地画个小人什么的,而且画得很好,从小就开始画。然后他一直有这样一个天赋或者是本能的愿望,潜移默化地他在我的身边构成了一种影响,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99艺术网:他是你最早的启蒙老师。
宋永红:没错。其实在他画得很好的时候,我上初三的时候,我想想,初三了时候他已经上大学了,就上天津美院了。他比我大5岁,我初三的时候,他已经上天津美院了,在天津美院读版画系。那个时候,我也是朦朦胧胧的不知道到底将来做什么,因为那个年代都是比较朦胧的,而且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是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绝大多数的人是这样的。
99艺术网:可能就是那个时期的关系。
宋永红:没有什么明确的理想和愿望。比如现在年轻人还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说我是不是能挣点钱,我什么时候买房子。
99艺术网:你们那个时候比较单纯。
宋永红: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概念,因为那个社会环境没有指标给你,非得要怎么着,所有的东西还是接近于所谓的尾声,计划经济的尾声,就是房子可以住单位分的,将来毕业了考不上中专、大学,考不上这些学校可以顶班。因为我们家,我父亲当兵,最早在东北吉林的一个中朝边境的小县城里面呆过很多年,我们转业到了太原,因为我祖籍是山西的。我们到了太原以后,分到一个兵工厂,这个厂子很大,有几千人的一个大厂子,我们就在一个家属区里面,上自己的子弟小学、子弟中学,这样一路过来的。你就想那个结构,可能将来没有什么爱好,也没有什么出路的话,就顶班就完了,家长也是这么想的。
99艺术网:做一个工人。
宋永红:对,或者在单位里怎么样,是一个可以看得着的路线。后来这种变化就特别大了,自己也没有想到。
【编辑:石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