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未来何去何从?为艺术而抉择!
99艺术网:宋老师在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学校,讲一讲你的这段生活,我知道你后来又出去了,成为一个职业的艺术家。你当时为什么想从学校走出去?按照当时的环境来说,从一个大学分配到学校,很多人也是走这样的一个方向、一个套路。对一些画家来说也是比较好的安排,就是你可以去创作,也可以去教学,大部分学画的人还是做老师的比较多一些。你当时到那个学校之后,你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以及到后来你为什么想从学校出来专心去画画的?
宋永红:说实在的,当老师的第一天我就想离开那个地方,我不太适应这个东西。
99艺术网:条条框框、规律的那种东西。
宋永红:也不是规律,就是学校里面给你提供的氛围,跟你内心的想法完全不一致。当时你当老师是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因为毕业的时候,在学校还行。
99艺术网:当时很多学生都是回到原籍,你分配到北京应该是比较好的去向。
宋永红:当时大家都想来北京。一个是留校,一个是来北京,我两件事都成了,也留校了,北京这边也办成了。因为北京这边有一个同系的,比我高一年级的学哥,帮我联系的工艺美校,因为他在这个学校当老师。就是两头都成了,留校这边是韩黎坤老师帮我争取到的名额,大家觉得你不错,应该留在学校,就是两个很好,当时非常矛盾。最后还是选择了到北京去试一试,北京这儿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北京大的方向上考虑是对的,因为北京毕竟是文化层面比较多的一个空间,给你一个锻炼一下的机会,然后就来了。
来了就开始上课、教学。因为到了工艺美校教学生基础课,工艺美校主要是设计类的学校,绘画只是作为学校基础的部分。我去了以后,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他们素描、色彩。
99艺术网:比较简单的基础课程。
宋永红:对。第一个学期还比较兴奋,因为没有经历过这种生活,跟一帮小孩在一起,带他们去画写生,班里画人像觉得挺好玩的。后来就发现,这个课太多了。每个学期安排400节课。大概要连续上两个半月,就是一个学期差不多四个月,这个课程还是贯穿在整个学期里边,你每个礼拜都有课。
99艺术网:就不可能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搞创作之类的。
宋永红:对。所以你毕业以后第一次就遭遇了理想和现实的尴尬,或者是这种不适应。因为年轻,我毕业的时候,可能比你现在这个年龄还要小一点,我21岁。毕业以后,直接面临的就是我想画画,每天上课太烦了,而且越到后面的教学,所谓的基础教学是一个重复性的。就是结构、构图、色彩关系,特别无聊的这些基础教学内容。
99艺术网:对你来说就是重复。
宋永红:我特别不适应。后来我跟在国外生活,当过教师的这些人交流过,他们说做教师是一种专门的才能,在西方来讲教学是专门的才能,它可以比较系统地把自己的知识以科学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它有一套很科学的方法。但是你自己是一个画家,你的随意性特别大,就很缺乏这种条理性,你在这里面找不到乐趣。所以其实一直想离开这个地方,但是这个挣扎的过程也不短了,有八年的时间。
99艺术网:和你同时毕业的是不是也有一些人在学校里,是做教学的多,还是做创作的多?
宋永红:其实很多人并不见得毕业以后都要做艺术,因为那个时候特别明显,做艺术干嘛。不像现在毕业做艺术可以卖钱。
99艺术网:当时没有这个环境,当时中国的艺术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
宋永红: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市场,一片渺茫,别谈市场这两个字,什么叫市场都不知道。
99艺术网:一方面是市场,另一方面当时是大学直接分配的。就是从大学毕业以后直接分配工作之类的。
宋永红:对,或者你通过关系联系单位,或者是国家分配,大多数人都在毕业那一刻挣扎一下,有关系的找关系,没关系就跑路子,总之希望自己好一点。后来在这个学校里呆着,这个学校对年轻老师这块,就是你自己创作也好,还是提高也好,尤其是做绘画这一块一点都不支持。
99艺术网:没有大的环境。
宋永红:一点都不支持,宁可有一些房间空着也不让你用,然后几个老师挤在一个十几平米的宿舍里边,一挤挤好几年,根本不可能画画。
99艺术网:还和你们上大学的时候不一样,大学有一个教室,那个比较好。
宋永红:那个地方是专门让你画画的,但是你到了单位以后,除了睡觉、吃饭的地方以外,就是挤在办公室里整理教案,打学生的作业、判分。然后就是无聊地聊天,是挺恐怖的一个环境。
99艺术网:没有搞创作的环境和条件。
宋永红:绝大多数当时毕业的学生也没有搞艺术的愿望。因为艺术也好,还是怎么样也好,中国人可能心里面有一个潜在的衡量或者是价值置换,就是我干这个能得到什么?一般都是这样的,有一个置换的概念。但是我觉得我当初跟现在的想法没有变的一点,因为我喜欢这个东西,是非常简单的一个动机,就是你在这里面能够得到乐趣。至于它最后能变成什么,我也不知道。明确地说,当时就是这种感觉。
【编辑:石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