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 2009-06-27 22:49:1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在中国当代绘画中,与方力钧等艺术家一起被冠名“玩世现实主义”的宋永红,其人物造型非常独特和个人化。2009年6月的一个夏日午后,宋永红应邀走进99艺术访谈室,对着记者的镜头,第一次披露他这么多年的心路历程。

第五部分:相信直觉,表现直觉,宋永红的艺术特色

 

99艺术网:宋老师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忧郁、魅惑,感觉看起来又比较淋漓尽致,就像看电影一样,给人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我知道宋老师在90年的时候和王劲松有一个展览,批评家说你的作品透露着一种“调侃和自嘲”的心态。那么宋老师在90年代的作品,以及到92年在广州双年展有一个作品叫《老年夫妻》,我看宋老师的作品中透露着很多性的暗示。但是当时有一些作品也有一些性暗示的东西,你作品中的这种性暗示感觉是比较冷漠的,有点麻木不仁的感觉。不知道宋老师对你作品中性的意味、含义是怎么理解的?

 

宋永红:我觉得就是当时选择这样一个方式,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针对所谓严肃的艺术去找的这么一个角度。可能在那个时候,因为作为表达性的主题,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在当时的那么一种社会价值,普遍的标准背景下,你想找到一个不太严肃的东西。大家都很严肃、很正经或者是觉得我做艺术应该强调美、崇高、高雅、有品位、有高尚的审美。我觉得就是针对这种东西。因为那种东西在当时来讲太装了。

 

99艺术网:很严肃。

 

宋永红:你就想用一个不太严肃的东西跟这个东西调侃一下。其实基于这个理由比较大。

 

99艺术网:宋老师在我们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栗宪庭把宋老师和方立钧、岳敏君归纳为玩世现实主义,我感觉宋老师的作品和他们的作品还是有一些不同点。他们的作品,我感觉还是更多地关注社会、政治大环境对人的一些影响。我感觉宋老师的作品中更多地是透露对自己、对个体、自身的一些思考,没有和他们对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关注。您对这种特点是怎么把握的?

 

宋永红:在通常的艺术,不管是在哪个领域里边,总是要强调一个大的框架,一种历史的使命感,或者是要捕捉大的历史事件,或者大的文化框架,很容易走这样一个路线。其实最初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想做我自己有知觉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讲很重要。因为你也可以理解关于社会背景的大框架是什么,关于社会体制和你个人的关系是什么,你也可以理解。你可以去理解,但是对你自己来讲是不是有知觉地去表达,就是这个“知觉”对我来讲很重要,我要选择一种自己能感觉到的东西。这种感觉到的东西就是以我的眼光、体验、幻想置换出来的一种图像,这个东西对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当然我觉得你在理解一个大框架的时候,它也会建立一种有知觉的东西,这种有知觉的东西,可能还是在一个过程中。包括我个人的角度,它也是处在一个过程中,并没有说那样一些人就是在一个社会框架里边或者是大的问题里面走,就没有问题。或者我这样坚持就没有问题。大家都是一个动态的,可能会置换,也许有一天,关注大主题的人开始关注自己个体,比较知觉的东西。也许有一天关注直觉、个体的艺术家会关注大的东西,这都有可能。但是我觉得首先一点艺术家去表达这种东西的时候,要把它怎么样去置换成一种可以感染人的图像,这个东西很重要。就是把它变成一个所谓叫做艺术的一个东西。

 

99艺术网:是一种表现形式,有人选择大的环境、大的背景。可能宋老师就选择这种个体,个体的直觉。

 

宋永红:对。

 

99艺术网:当时宋老师感觉哪些因素,或者哪些作品对你的影响非常大?就是对你创作变化的一些影响。是超现实主义的,还是什么哲学思想等等。

 

宋永红:我所受的影响是一系列的。比如最早开始,我刚才说的那个,包括考学前的那些知识、接触,对书本的一些接触。一直到上学,浙江美院学院给我提供的环境,大量的藏书,包括西方一些现代主义的东西,以及《美国艺术》杂志介绍的一些后现代的东西,包括美国的波普文化,包括当时在学校里边,其实“85新空间”这帮人有一部分已经是刚刚毕业的一些学生,不完全是在学校的学生,他们做的一些作品,包括当时张培力、耿建翌他们的一些画,包括西方的超现实主义,像基里科的东西,还包括后来达利的一些东西,包括一些文学作品,包括《百年孤独》里面描述的魔幻现实的感觉,包括卡夫卡的《变形记》,他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影响,潜移默化地选择一些适合你胃口的东西,你再咀嚼、消化这些东西。然后把你咀嚼、消化的东西变成你今天看到的现场,就是今天中国的现场是什么,现场对艺术家来讲非常重要。

 

 

【编辑:石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