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家到策展人:如何实现从业余到专业的蜕变?
策展人是实现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关系的中间环节,扮演着艺术机构与艺术家的双重代言人角色。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快速发展,策展人也成为一种受追捧的职业,这一点可以由各大艺术院校对设立艺术管理专业的兴趣,以及学生报考艺术管理专业的热情程度加以证明。但就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策展现状来看,形势似乎不容乐观。其根本原因在于策展人的角色构成相对混乱,其身份特征也比较模糊。不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批评家兼任的策展人还是资本介入当代艺术之后产生的职业策展人,都存在很大的弊端。
近年来,关于策展人的观点越来越多,甚至一度出现“拒绝策展人”的极端观点。同时,由艺术家担任策展人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国内国外都不鲜见,前些年还有一本叫做《下一届文献展应该由艺术家来策划》的书在伊斯坦布尔出版。叶永青曾担任2006年首届上海MOCA(当代艺术馆)文献展的策展人,与他同时承担策展工作的还有东京森美术馆的国际策展人金善姬、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乌里•希克和上海当代艺术馆创意总监陆蓉之。四个策展人身份各不相同,关注的层面也各有侧重,并互为参照,比如叶永青就比较关注当代艺术的草根性、尖锐性等本质特征与回归日常、回归生活的终极目的,这为文献展提供了一种多维度、多角度的思维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策展尝试。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批评家朱其坚持认为,策展人是一个需要长期学术训练和实践的职业,即使他是一个优秀艺术家,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优秀策展人。而艺术家邱志杰则认为,由艺术家策展,就展览而言,有利有弊,或时为之,是很不错的。
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再次掀起对艺术家担任策展人的新一轮激烈的讨论,上网搜索关键词“卢昊 威尼斯 策展人”,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5970篇,其关注度可见一斑。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总策展人为艺术家卢昊,与艺术市场评论家赵力联合策展。对峙双方是批评家朱其与作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承办单位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王琛。2009年6月5日,批评家朱其在博客中发表了文章《民主的倒退: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闹剧”》, 对卢昊担任策展人提出了三点质疑:第一,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的决策为何取消原有的公开竞选程序?第二,卢昊没有任何从事策展人的经历,“根本没有驾驭学术命题的能力”,他的艺术作品在美术界也从未被公认为最优秀的行列,文化部为何要选一个二流艺术家当如此重要的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第三,中国美术界有很多优秀的策展人,为何全体批评家和策展人都被排除在外,国家馆策展人的决策是否存在内幕交易和“猫腻”?针对朱其等外界的质疑,王琛认为,选择艺术家卢昊作为策展人,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由艺术家来担任策展人是艺术界的一个趋势,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卢昊曾受邀参加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还入选过卡塞尔文献展的主题展和25届圣保罗双年展,在国际展览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们邀请了艺术评论家赵力担任联合策展人,希望以此达成艺术与学术的平衡。
即便如此,笔者还是有几点疑问:第一,即使艺术家受邀参加过一些重要级别的艺术活动,但是仅仅站在参展方角度上的艺术家很难真正深入到艺术展览的运作机制,更不会有很多机会真正参与其中,这就给担任策展人的艺术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阻力。第二,虽然是艺术家与批评家联合策展,但是与2006年首届上海MOCA(当代艺术馆)文献展相比,艺术家与批评家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从属关系,而非平等决策的关系。每位艺术家都会坚持某种特定的艺术表达理念与艺术表现形式,在这种坚持之下,他在担任策展人之时,选择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时是否存在审美趣味的偏好与侧重?第三,一旦成为策展人,艺术家的身份实现转变,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变成一种工作关系,正如卢昊所说的那样,“艺术圈是个很大的名利场,甚至比娱乐圈还复杂”,有吹捧和贿赂,也有谩骂和威胁,还需要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而且,艺术家在策展那段时间内根本没有时间做作品,这不免有点本末倒置了,因为艺术家毕竟还是要做回艺术家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