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家到画廊老板:圈子化的商业展览所谓何为?
艺术家与画廊之间有着扯不清的关系,那是一种紧密的空间联盟与利益联盟,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好画廊都有明确的经营理念和风格定位,能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其艺术作品的平台,同时在艺术家与收藏者之间搭建起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并积极开拓海内外艺术市场,从而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利润终极追求。艺术家是画廊赖以生存的基础,艺术家和画廊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三种:作品买卖代理,作品寄售代理与作品垄断代理。前两种关系中,艺术家的自由度比较大,只是合作的画廊未必会为艺术家尽心宣传;后一种关系中,画廊会为艺术家有计划的做宣传,艺术家的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但是,这种方式对艺术家和画廊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当大部分“尚未脱贫”的艺术家还在考虑把画廊当作情人还是老婆的时候,少部分早已成名的艺术家开始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本创办自己的艺术机构了,这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把原来私密性的艺术家工作室改造为可对外参观的艺术空间,仅保留足够的创作空间;其二是在原来的艺术工作室之外,创办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自己投资,别人经营。前者比较适用于那些不太受外界干扰的艺术家,创作与销售两不误,而后者适合那些商业头脑比较灵活、社交能力比较强的艺术家,在不耽误创作的前提下,筹措相应的展览,将展览、销售与收藏结合起来。艺术家张二苗创办的喜神艺术空间就属于后者。
张二苗,受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民间美术馆、鲁迅博物馆及部分国外美术馆收藏,先后为古巴、前苏联、日本、美国、吉尔吉斯坦等国家设计邮票。张二苗在2006年底创立了喜神艺术空间,其开幕展即为“张二苗作品展”。仅2008年内,喜神当代空间就分别以不同的展览主题举办了三次“张二苗作品展”,分别在3月、8月和11月。2009年伊始,依旧是张二苗的作品展打头阵,随后是梅墨生、许莹、周毅、齐文清、北水、伊慧、姜靖、韩若冰、李英武、孙路等艺术家的个展。从这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上看,除了少数几个艺术家之外,大部分艺术家的作品与张二苗的作品在色彩表现、形象塑造与整体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的特点,而且整体水平良莠不齐:画面中充溢着中国民间艺术所特有的单纯明亮、丰富艳丽的色彩,如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强调绘画感;形象塑造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注重线条与色块之间的呼应与联系,富于装饰性,从而形成集色彩与线条、装饰与个性于一身的整体风格。这些展览确立了喜神艺术空间相对统一的整体定位与展览风格,但是却也显得有些单薄,呈现出圈子化展览的特征。
“圈子”现象自古有之,形成圈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师承关系、风格特征、地域影响等。到了现代艺术阶段,“圈子”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一种被压制的反叛传统的艺术家迫于压力自然形成的小圈子,追求艺术本体和艺术主体的双重解放,其精英性、反叛性、前卫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更为突出。但是,这种精英主义的圈子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发生蜕变,以艺术氛围的营建和对艺术市场的占有为主要目的。艺术家创办画廊并非难事,难就难在如何抛开艺术家的清高,站在一个职业的艺术投资人的角度去选择艺术家。艺术家会习惯性的从自我的艺术趣味、审美习惯与市场价值判断出发,选择与自我创作风格相类似的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从而使展览风格与模式陷入圈子化的怪圈。而相似的展览主题与展览作品不仅容易让观众与收藏家产生审美疲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画廊的发展空间,无法拓展画廊的潜在观众群与潜在收藏客户,更何况目前的艺术市场中真正的收藏家少之又少?虽说画廊虽然是一个以利润为上的商业机构,但是利润能否实现最大化却是以多元化的展览模式与有一定学术高度和艺术品位的艺术作品为基础的,而判断一个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则在于看艺术家在观念和思想的表达是否智慧,而非艺术家的主观性判断,即:艺术能否真正爆发出自身的力量主要体现在艺术家是否能从个性化的视角对当代的社会、文化、现实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