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描述当今的视觉文化现象,都无法回避本雅明最先提出的对——由机械技术呈现的(现在已是数码液态化的)——复制性观看。复制技术改变了视觉信息的传播手段,在阅读角度上给观者和视觉形态的制造者带来似乎是无穷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一方面,世界由此变得越来越小了,在同一时间里,相隔万里的人们就可以分享同一张图片或影像的视觉信息;另一方面,涉及到文化认同的问题或答案,世界却变得越来越具有迁移性和不确定性。
在当下的视觉设计中,出自不同动机的复制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各种复制语境的显现就像把同一个词放入不同内容的句子中时具有的多义性一样,其解读的角度在延伸或扩展中显现了多种相似与差异。概括地看,复制至少涉及到如下方式或行为:模仿,再现,传承,记忆,生产,抄袭,改变和创作等。上述不同含义的体现与不同地域或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关涉到政治和经济上的——一些深层的联系。我个人愿意把这些联系归结在一个问题上:即对何谓多元文化——这样一个令当今全球人关注的问题——进行的理解和思考。
在本次展览之前,我安排了对几位参展院校的策展人的访谈。从接受访谈者表达的观点中,与复制现象相关联的文化认同问题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荷兰桑德伯格学院应用艺术系主任安德鲁·克莱(Andre·Klen)表达了他和他的学生们对复制的态度:“我们应用艺术系的学生们的兴趣更多的是集中在单件产品的设计上,而大规模生产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值得考虑的问题……。当然我的学生也意识到了复制概念所包含的另一种力量,即从批量化生产的角度显现的经济力量。但是在我们的讨论中,学生们关注的是其负面的意义,例如:这些设计产品是廉价、丑陋和毫无灵魂的。”安德鲁的观点十分清楚:即复制可以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行为,但对他和他的学生而言,复制行为中的个性化解读才是体现设计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