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流浪者 2010-08-28 15:02:3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刘礼宾 点击:
作为一位善于反思的艺术家,对现状的质疑是王迈创作的主要动因之一。在“问题艺术”喧嚣一时的当下,王迈的创作区别它们的主要特征还在于作品的艺术品质,而这又基于王迈对自我艺术素养的锤炼,以及对艺术本体的坚持。

文化

 

王迈上世纪80年代末读高中,当时正值中国走向全球化的开端,80年的西方思想引人导致了知识爆炸,学生多沉浸于文学、哲学之中,这对王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长期浸润和感悟,他意识到中国艺术的优势:中国传统艺术始终是一体的艺术,是集大成的艺术,王迈自己表述为“整体艺术”。在他看来,西方由于分科的细化,艺术也变得十分局限,而中国历代讲究文人素养,注重艺术的融会贯通,尤其在王维提出“诗化美学”以来,建构了中国独特的“通感”经验,中国各门类艺术的衔接达到了顶峰。

 

在当代艺术家不断将自己的创作纳入西方艺术体系时,王迈则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将“诗书画印”融入其作品之中。将传统与现实衔接起来,使得他的作品中既有凝重的历史内涵,又有犀利的批判性质和深刻的现实反省。当然,王迈所进行的古代文化嫁接绝非简单的“挪用”,他与后者的重要区别在于:他对古代文化以及当下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判断,他对古代文化的价值以及时下转化可能性有着准确的估量。没有这个前提,自然会陷入简单思维与符号照搬的艺术“闹局”。

 

与古代文人注重超越、遁世不同,王迈从传统文化中体悟到的“超脱”具体化为一种冷静,一种评判历史和现实的不留情面。这份透彻和冷静是从王迈的交往中能切实体验到的,也是能从他的创作中时时感受到的。他的批判矛头不仅指向了利欲熏心的中国当代艺术界,还有不可复制的中国现实,以及崇倡权力制衡的后冷战国际环境。在我看来,王迈的“横眉冷对”是曲高和寡上的远瞻。

 

《情天恨海采梅图》 混合媒介 2010年

 

中国在处理如何面对西方文化这个问题上,经历了颇多曲折。鸦片战争以前,清朝信奉天朝至上,唯我独尊,因此盲目排外,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的天朝梦,将人们从“国家富强”的幻觉中拉出来,巨大损失与民族耻辱使中国人意识到了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了西学东渐。建国以后,中国人又陷入到与意识形态盘根错节的民族情绪之中,改革开放之后又开始迷恋西方。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希望得到西方的认可。但是长期以来,西方一直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看待亚非拉。王迈通过作品将这种荒诞与魔幻的状态表现出来: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一直建立在“外来”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又受着西方文明的歧视与排斥;为了吸收西方文明,又无法与中国传统进行有效的衔接。王迈刻画出了的中国文化的滑稽境遇,尽管有失片面,但也不无深刻。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