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能够成为当代艺术语言
纵观隋建国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似乎总在探索这样一个命题:注重个人表达,反映当下现实。在创作过程中,隋建国遇到了挑战和激励他的主要问题:公共意识形态的表述和个人表达两者间的抗衡、雕塑语言在艺术与功能领域的不同运用。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你必须依赖于一个系统,必然是寄生于某种体系和环境里。”隋建国认为,雕塑要有现实和社会意义,不能一味地去排斥政治文化问题。他的《衣钵》系列作品有别于早期的《地罣》系列,不再把生命作为抽象的存在来表现,而是追问存在的原因,更强调人生存的具体文化环境,反映出对历史文明的反思。
但如果你对他作品的理解仅限于政治文化角度,那就太片面了。隋建国说,“一件雕塑作品总有一部分是给一般人阅读理解的。政治文化因素是外表的,重要的是外表背后的东西,这就是雕塑语言的问题。”作为《衣钵》系列最典型的标志,中山装是象征中国百年文明史的典型文化符号。在这里,隋建国搬用了现成品的概念。
“人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中山装则是人的造物。我是在拷贝上帝造物的造物,即人创造的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隋建国说,“中山装”是他重新回到写实雕塑语境里的武器,也体现了他对极少主义在中国的可能性的理解。因为在这一系列作品之前,隋建国的作品多是非具象的、材料实验性的。此时他用“中山装”证明了:“写实是能够成为当代艺术语言的。”
“写实技巧其实很好用,只要你能够从中跳出来,不再像传统雕塑家那样囿于其中。”隋建国表示,写实体系可以是一种很有用的媒介,比如可以继承古典雕塑的特点,对写实形象进行重新解构和组合。他希望雕塑家以不受约束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传统和文明,对一切可能的形式做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