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的价值——黄笃对话陈曦 2010-12-29 15:43:2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陈曦:性格当然是很重要的因素,这在我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我是从很小的时候就画画了,从小各方面的条件也比较优越——家里都是搞文艺的,很快家里就发现我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太广泛,并且还都表现得很突出,父母就引导我必须选一个最主要的方向。于是我从最心爱的音乐和美术中选择了后者。从选

  黄笃:就是现在你画的电视系列是比较理性化的,你经过长期的思考,有选择地过滤了过去的经验。

 

  陈曦:也是因为先有了第一张,我每次都是这样开始的,每个阶段有了第一张出现以后,很快就能打通思路,延续下去.当时是MTV请我给他们做一个有关80年代主题的东西,因为做这个东西,我翻阅了大量老的《人民画报》,包括后来去找老电视机,因为考虑到MTV是电视媒介,体现的又是80年代的主题,用电视机表现能使冲击力达到最强,我擅长的是不绕弯子,以最直接的方式表现。通过做这件作品的前期工作,我记事以来所有发生过的有意思的重大事件都在我的脑海中一一重现了,本来都淡忘了,通过做这一张画又回忆起来,就觉得一张肯定不够了,如果做一套完整的30多年的回顾,会很有意义.

 

  黄笃:我想把事件和再现,作为历史和现实的再现,是你的作品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实际上你更多的还是从一个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电视、媒体所承载的事件,跟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有关系,当然也预示了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我们未来发生的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你可以把它放在一个历史的角度再现,这个方法可以无限走下去。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你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再现的是某个事件,电视是一个媒体,但媒体是经过人的修改、加工的,所有事件都是经过人为的、主观篡改加工过的图像。这里媒体的权力,支配了人的行为方式或者语言的方式。我们该怎么去认识媒体、如何再现媒体,或者表现媒体图像背后的支配性权力,这个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

 

  陈曦:其实到了《超女》这张有了这个意识,但是对前30年的历史,我表达的初衷想法都是尽量的客观,而且是要最重要的瞬间和时间,它必须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事件,到了《超女》我就对媒体产生了这样的感受,我发现媒体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超女”是一个典型的事例,造成了全国的收视热潮和轰动,完全是媒体在引导社会的话题和审美取向,小孩子都梦想当明星,这就是媒体的能量。我这个系列的画表面上看还是一个反映和再现,但是这个里面,我个人其实已经有了态度.并且我相信每个观者都会有态度.

 

  黄笃:从1997年前后的作品,到2003年的风格,再到最近几年的变化,从你原来的表现语言变成了现在的写实风格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按照现代艺术的经验,我不知道有没有艺术家在他的艺术创作里面定型两种风格,但是我想按照现代艺术史去追溯,比如说我们谈(英文01:31:21)或者谈(英文01:31:24)这些人,或者有一个意大利的艺术家叫(英文01:31:31),他们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的识别性比较强。那么你认为艺术中突出的个人风格重要不重要?

 

  陈曦:这个问题最近我也会想到,我看了很多像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样国际重要展览的艺术家的作品,大家该怎样理解他们每次完全不同的作品呢?他们经常是根据某个特定空间来创造作品,很多作品之间完全没有联系,这样的艺术家应该不只一两个,我不知道你们批评界、理论界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黄笃:这个要从深层去看,只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联系。比如一个观念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专门做了一件新作品,从语言风格上看,这件作品跟他以前的作品在形式上有没有关联呢?仔细读的时候,你会发现在观念上仍旧有一致性,可能是用的材料或者空间不同,而与这位艺术家其他作品在方法、观念和内在性上是一致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