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上海的冬天才刚刚露出它冷冽的面目。
13日中午,天又下起了雨。55岁的帕特里克-扎克曼将自己裹在一件厚实的黑色棉衣里,穿过车水马龙的南京西路,赶到人民广场附近的餐厅赴约。迎着风,他把头缩在衣服的兜帽里,只露出一片宽阔的额头。
走进餐馆,还未坐定,帕特里克-扎克曼又拿出自己的相机,隔着餐馆的玻璃窗,取景拍摄对面的美术馆。这座曾经是旧上海跑马厅的英式风格建筑,现在正挂着充满现代气息的“双年展”海报;美术馆楼下就是繁华的街道,人们在楼下往来穿梭,早已对这座楼古旧的面貌熟视无睹,却引起了扎克曼的感慨。
“中国的变化太快了。建筑很快被建起来,又很快被夷为平地,在人们还没来得及欣赏它、享受它之前,就已经拆掉了。新的建筑又从废墟中被建立起来。”帕特里克-扎克曼说。
此次上海之行只是顺道而过。刚刚结束在广东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帕特里克-扎克曼选择从上海回巴黎。作为玛格南图片社最著名的拍摄中国的摄影师之一,从1982年第一次来中国,直到现在,扎克曼已经不能确切记得,这是第几次来到中国。北京、上海、广州,乃至山西、云南、汶川……尽管还不怎么能说中国话,但凭借着摄影师敏锐的直觉和手中的相机,扎克曼对中国的文化和民情,已称得上是了如指掌。但有时候,他还是会对中国的现状感到迷惑:“这个国家发展这么快,生活于其中的人民如何受得了?”在一次采访中,扎克曼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
而在12月初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帕特里克-扎克曼作为嘉宾拿来展示的作品,也是和这样的困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