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扎克曼:当年拍的中国人都变了 2011-01-25 14:25:07 来源:外滩画报 点击:
“中国的变化太快了。建筑很快被建起来,又很快被夷为平地,在人们还没来得及欣赏它、享受它之前,就已经拆掉了。新的建筑又从废墟中被建立起来。”帕特里克-扎克曼说。

那时候,剧组里的外国人不能直接和中国人交往,扎克曼不能抛开专门为他安排的向导和翻译单独行动。吃饭时,整个剧组都在同一个屋子里,扎克曼坐的地方却被用帘子隔离开来。直到现在,扎克曼想起当时的场景,仍然感到凄楚。“我有很多问题想和导演、演员们讨论,却没有机会。其实语言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有一个非官方的翻译,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

 

“在我当初拍过的这些人中,只有崔健没变。17年前我就已经认识崔健了,他现在老了很多,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又没变。当你在中国能够找到一些事或者一些人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时,感觉真的很好。”扎克曼感慨道。

 

除了这些在当年已经崭露头角的电影人和音乐人,扎克曼还花了大量时间,穿行于中国大小城市,拍摄中国的街景和路人。

 

“他大概有将近1米8的样子,一头鬈发。他很爱开玩笑,但拿着相机的时候,总是很果断。他很爱抓拍一些东西,总是能很快判断哪些瞬间是他想要的,能用在什么地方。而且他走路很快。”《东方早报》的记者兰卉这样评价他。在世博会期间,《东方早报》邀请扎克曼来拍世博会,兰卉一直陪着他,在展馆之间记录他感觉有趣的瞬间。

 

从1986年到1997年,扎克曼整整花了10年,完成了一个关于“全球华人”的拍摄工作,收录在他的大型摄影集《在长鼻子眼中》。那本摄影集,后来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最经典图像集之一。

1982年的一天,北京。一个长鼻子、鬈发的小伙子走出电影院,刚想上车

,就被“发现”了。好奇的人们聚集在“长鼻子”的周围,拥挤着试图和真实版的“老外”亲密接触,有的甚至还想上前摸摸他。“长鼻子”抓起随身携带的相机,冲着围观的人群按动了快门。十多年后,这张名为“围观长鼻子”的照片成了《在长鼻子眼中》的封面。

 

那个“长鼻子”就是扎克曼。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