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流逝的时光
完成《在长鼻子眼中》的十年,到《城市的伪装》,中国在“长鼻子”扎克曼眼中,已经发生了惊人的改变。
“我现在想拍的,是关于中国的‘身份’。中国对于当今世界来说,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在急速发展和转型的背景下,这个国家如何构建自己的‘身份’?所以我认为还是关于‘身份’的,只不过是整体上,而不是个体的身份。”在一次采访中,扎克曼这样回顾自己的历程。
扎克曼是出生在法国的犹太人,他的祖父死在纳粹集中营。1955年,在巴黎近郊的舒瓦西勒鲁瓦(Choisy-le-Roi)出生,扎克曼从小就对自己的身份非常模糊。他像父亲一样经常出入巴黎的犹太社区,却和犹太人无话可说。对“身份”的追问,在扎克曼的摄影中,始终没有消失过。
目前,扎克曼正在准备第二本反映中国的大型摄影集,《城市的伪装》会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长期在挖掘中国的选题,一直关注中国民工和其他底层的人,很深入。我们叫他‘作者型摄影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副教授朱炯这样评价扎克曼。朱炯和玛格南图片社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扎克曼的私交也很不错。每次去法国,风里来雨里去地拿片子,朱炯都会穿着皮夹克,坐上扎克曼的摩托车,到处奔波。
“扎克曼可以算作是玛格南图片社关注中国问题的第三代摄影师了,他既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唯一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并且有自己主题的摄影师。”朱炯向记者介绍说。从布列松开始,玛格南图片社开始关注中国问题,之后的马克-吕布是第二代,扎克曼是第三代。马克-吕布比扎克曼早30年,48年间往返中国近20次,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1956年在北京拍摄的、透过一扇门上几块方形窗格看到的旧街景。而扎克曼的特点,则是擅于在街道上,捕捉普通或者底层中国人的最日常的瞬间。
朱炯仔细研究了马克-吕布和扎克曼的照片,她发现前者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大街上拍摄的,关注的是公共空间的变化和现象。而后者,则更关注家庭和私人空间,拍摄地点多在室内,甚至到拍摄对象的家里。“他的很多照片是近距离拍摄的家居生活,画面上的人或看电视,或吃饭,或打牌,”朱炯说:“那些饭桌上的照片,就是他和拍摄对象在一张桌子吃饭才能拍到的,但对方却是完全投入在自己的情景里,完全没有受到正在被拍摄的影响,感觉特别真实。他好像有一种独特的能力,既能和异国他乡的拍摄对象如此接近,又可以让他们无视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