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空洞化是春晚挨骂的最大原因
记者:现在每一年的春晚,总有人不满意,国人总在对比中怀念过去春晚的好,骂现在春晚的差。在您看来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落差?是春晚本身的质量原因还是民众的预期?亦或其他?
朱大可:春晚的价值空洞化,是它挨骂的最大原因。你看完那些东西之后,基本没有什么可以回味的,因为它们大多没有灵魂,只是一堆苍白的娱乐品而已。此外,春晚的中央集权制和党同伐异的霸权化,也使它排斥了许多地方优秀节目。这是节目编排本身的问题。
当然,在娱乐选择的多样化格局里,观众对春晚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
记者:也有人批评现在的春晚,内容上严重脱离现实,呈现媚俗的态势。对这种观点,您怎么看?
朱大可:这很自然。春晚既然是一种宣传工具,就会日益呈现出精神分裂的状态:一方面高度迎合意识形态需求,日益远离社会矛盾深化的生活现实;而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和矫正前者带来的缺陷,它又不得不更加媚俗,以“不差钱”之类的恶俗小品,来讨好大众,由此形成更严重的精神分裂。这种愈演愈烈的自我震荡,我称之为“春晚综合症”,它无疑也是中国文化整体现状的一个缩影。
“春晚集权制”应该彻底废除
记者:如果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早期是录制),春晚火爆,是因为刚从文革那种肃杀压抑气氛走出的国人,对文化解放的渴求的必然。到了今天,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对外开放、国内社会结构如此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仍然集体被“春晚”,可叹还是可忧?您认为集体春晚背后的实质是什么?
朱大可: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之后,中国人仍然陷于“集体被春晚”的窘境,完全失去公共文化选择的主体性,这说明我们的资讯消费,还是处于被动、单一和低幼化的阶段。
27年来,持续地进行全国总动员,看一家电视台的一档电视节目,这不过是“文化举国体制”的表现。只有终结这种举国体制,中国大众文化才能真正完成现代化转型。
记者:您觉得春晚还应不应该办下去?有无办下去的必要?
朱大可:对于中国人来说,春晚是一根典型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年,我们好像看到了某种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态势:从网络春晚和农民春晚,到各省台自己的春晚,各种新型春晚开始涌现,颠覆了央视的春晚霸权,给民众以更多的公共文化选择。这显然是一种迟到的进步。
春晚还是要办的,因为中国十四亿人口,总还有人要消费这玩意儿,但春晚的中央集权制,应该被彻底废除。
【编辑:丁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