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的“拿来主义”:首批中青年海外研修调查 2011-02-16 14:52:3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段泽林、李雪钦、周永 点击:
每年一批学术与创作中坚,每人一个重大选题。首批成果即将公布面世。这个工程是如何创立、如何实施的?美术家们在海外研修中“拿来”了些什么东西?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自2009年起至今,中国美协启动实施了一项“走出去”的创新型文化工程: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每年一批学术与创作中坚,每人一个重大选题。首批成果即将公布面世。这个工程是如何创立、如何实施的?美术家们在海外研修中“拿来”了些什么东西?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在中国美术史上,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留学热潮,一次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他们的欧洲留学经历不仅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而且形成了现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格局。另一次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陈丹青、徐冰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美术家沿着前辈“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广泛接触西方艺术界,在审视与反观中完成了自身艺术实践的一次蜕变。

 

可以说,20世纪的中国美术是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一路走过来的,然而与洋务运动以来形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导思想不同,美术界海外留学人员大都抱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或是开眼界、或是习技法、或是修理论,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一个个体化、松散而独立的学习模式。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步伐加快,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从早期重广度、重规模到如今的重深度、重质量,中国美术如何真正“走出去”,真正实现像鲁迅先生所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并且在国际主流美术舞台上展示自我风采,成为美术界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2009年一张关于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的申报公告引发了美术界广泛关注。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