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的“拿来主义”:首批中青年海外研修调查 2011-02-16 14:52:3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段泽林、李雪钦、周永 点击:
每年一批学术与创作中坚,每人一个重大选题。首批成果即将公布面世。这个工程是如何创立、如何实施的?美术家们在海外研修中“拿来”了些什么东西?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放出眼光 发现差异

 

面对纷繁复杂、价值观多元的西方美术世界,只有保持“发现之眼”,方能西学中用,成为构建中国美术“主体建构时代”的“文化使者”。

 

就像当年苏东坡流放琼州海峡却能发现“海南之美”一样,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的参与者,需要具有这样的“发现之眼”。面对纷繁复杂、价值观多元的西方美术世界,如何能带回中国美术最需要、也最为适合的东西,是海外研修人员面前的第一道关。毕竟今天的中国美术,已经不是20年前懵懂地将西方百年现代美术“玩个遍”的时代了。我们需要有选择、有目标地吸收,进而填补研究空白。

 

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的中央美术学院研究员宋晓霞在研修过程中有两大发现。“一是,在欧洲举办的中国艺术展中,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数量明显增多,已超过中国古代艺术展。这说明,在当今世界,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正以其所蕴含的当代中国的巨大能量,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海外当代艺术展览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的表述,它不一定反映中国现实,也不是关于当代中国的客观知识,而是西方艺术和视觉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宋晓霞说。据她介绍,在巴黎蓬皮杜中心,为配合法国抽象派画家皮埃尔·苏拉吉(Pierre Soulages)的回顾展,书店里与苏拉吉画册并列的是旅法华裔艺术家赵无极1935年至2008年的画集和多卷本的《抽象艺术》画集。赵无极作为一个在欧洲为人熟知的抽象画家,他的中国文化背景,成为构建法国抽象艺术家苏拉吉的抽象艺术文脉中的文化他者。

 

“中国艺术品是以文化他者的身份在海外展示,用的是西方文化的逻辑、西方美术史的系统。”宋晓霞表示,国外的艺术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其艺术品均有明确的“出身背景”,甚至连街边的涂鸦亦如是。而中国当代艺术则是“横空出世”,许多作品没有跟自己的文明建立联系,也看不到它在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来路。“建构自己的文脉尤为重要,无论是史学研究、理论批评、展览策划还是艺术收藏等等。”宋晓霞强调。联想起日前在中国美协组织的“十二五”时期中国美术发展战略座谈会上,与会者提及的“主体建构时代”的说法,这里的“主体”概念,显然也不是西方眼中的他者,而是建立在自己文化根脉上具有自觉意识的“我者”。这个时候,宋晓霞的《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海外研修报告,或许正好就为“主体建构时代”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