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冬:我的“金棕榈+金酸莓”提名及发言 2011-02-18 17:48:5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付晓冬 点击:
提名时我有一个原则,实际上,当代艺术真正有成就和创作有推进的事件,都是在一点一滴很小的地方,目前没有人重视的一些年轻艺术家,日常化事件,一些作品里引发的一些更有价值和更有艺术建设的创作情况。

第一个提名,陈晓云的《为什么是生活》。当时在个展时,引发的讨论非常少,也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这个片子强调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痛苦的真实体验,痛苦的强度和真切程度非常淋漓尽致。他用非常敏感的神经体验来体现了当下生活最极端也是最切身的感受,影片用一种非常朴素的影像语言来表现,里面充满了行为、戏剧、表演、装置等因素,像话剧一样,里面的字幕和图像的互相拓展和加强,有人觉得太直接、太暴力,缺少微妙的东西,但他恰好是拿自己的生存经验来说事,去掉了所有艺术史的承接线索和所有语言上和情绪上的因袭,把最真切的感受呈现给你看,更大的尺度把自己的内心经验体现出来。他让观众感同身受,从里边接收到一些类似的某种幅度的共同体验,整个影片的逻辑也在逼问中让你不能回避,四面围堵,又一层一层地剥落,他必须让观众承认这和你是有关系的,你就是这么想的。从创作的题材,表达方式和语言,他都开创了一种不一样的方法,这个非常特别。这对去年的中国录像艺术史的进展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个提名是未知博物馆作为比翼艺术中心的最后一个展览,“当我们谈论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个展览是一个艺术家团体,更大地打开了到底什么是艺术和什么是展览的边界。考前班习作、苏派作品、设计海报、当代艺术……,很多代表不同价值观和审美系统的作品陈列在一个展览里,陈列在象征着中国当代艺术精英话语的比翼里,十年来比翼一直坚持着倾向于现代主义逻辑的纯艺术的展览路线,它成为了比翼最后的一个展览非常有象征性的意义。当下这个时代,美术是一个非常大的泛概念,实用美术、装潢设计、考前班美术、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政治而艺术……,有不同的价值观系统混杂在当代美术的现场,不是“艺术”,是“当代美术”,在这种不同价值观之间形成一个共振的现场,这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展览现场,在中国当下开创了一种新的展览模式,一个尺度足够大的一个展览和讨论空间。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今年非常有意义的小型展览的创作事件。

 

这是在湖北的《“每个人的东湖”计划》因为东湖要被填平200亩的湖面做成房地产项目,湖北的艺术家自发地组织起来,有一、二百人每天在东湖旁边做一个作品,这个项目更加具有社会性,强调个人化对社会和政府政策的一种反抗的姿态。他们不对外发布和展览视觉呈现式的作品,不拍记录片,强调只在现场发生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2010年最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经济危机之后市场狂潮的退却,很多搞实验的当代艺术家都断了粮。没有画廊经营系统和美术馆赞助系统的资金情况下,很多艺术家都自发地形成不同的团体继续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家组我组织的风起云涌成为2010年最突出和最显著的变化,所以我在今年的提名里主要都是强调这种类型的艺术创作。在这个情况下,很多艺术家自己是艺术家,又是展览的组织者,同时自己又做作品,还要阐述他们自己的观念。没有其它的辅助系统来协助他们的工作。实际上,这些独立的青年艺术家群体是非常需要媒体的支持,包括策展人、评论家的关注。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