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这些研讨会做下来,不管有没有成效,至少有一些头脑风暴,接下来就要看行动能力了。是不是有高效的行动能力很重要。
李:一个好的批评家要推陈出新,相比老一代批评家,我们学识上相对较弱,但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没有成见,比较真诚地去看待一些问题,不太受社会世俗的影响,还保持着一种类似于北漂的理想主义。
杭:国华说青年批评家的学识不如老一代,但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年轻一代比老一代的知识结构完善多了。
夏: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对当下的判断力,批评家缺少判断力比缺少知识更可怕。
李:刚才王总提到的执行力也是很重要的,目前很多年轻的批评家都缺乏把事情综合到一起向前推动的能力,或者大多数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段 君:这些都是实践的经验,不难得到。老一辈批评家的实际操作经验已经很丰富了,画廊跟老一辈批评家合作时,会感觉他们做的工作是很少的,因为他们已经经过了这个阶段。我觉得他们已经意识到一些问题,所以也在试图更新自己。我主张减少活动,不是说不做活动。传统意义上讲的“隐”,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力量地“出”。了解古代的思想,对我们当下的判断会更有帮助。
王:我建议像批评家年会这样的活动不要搞成闭门会议,既然画廊界有这样的需求,大家应该经常交流。坦率地讲,要靠批评家来完成挖掘艺术家的工作也不现实,艺术品作为商品,它有多种属性,我也不相信某个批评家独立判断,说一个艺术家行,就一定没问题,这是需要互动和磨合的。
段 君:这点我同意。我们之前跟很多画廊合作,不同的画廊操控力是很不一样的。我觉得良性的状态应该是批评家和画廊之间有思想冲突,最后协商解决,而不是单方面说了算。
杭: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批评家和画廊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段 君:还是有联系的,你说的就涉及到独立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概念了,画廊的常驻策展人肯定不能成为独立策展人。
王:画廊和策展人之间也好,和批评家之间也好,最简单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这是一个心态问题。作为画廊,不要奢望一个策展人或批评家做的展览所有作品都能销售,这是不可能的;批评家或策展人也不要觉得画廊是一个商业部门,拿钱就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在围绕年轻艺术家展开的活动中,不应该有这样的冲突。
【编辑: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