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2011-05-06 15:08:5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庞茂琨 宁佳 点击:
2011年3月26日,由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组织召开的“当代艺术文化语境中的绘画教学——当代艺术教育研讨会”,在位于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的当代艺术教育文献库艺术空间隆重举行。全国多位著名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媒体代表应邀出席本届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一等奖 《case系列》李华 丙烯 200x300cm 2009级研 指导教师:李强

 

总言之,作为四川美术学院近年来具有针对性地召开的一次当代艺术教育学术研讨会,我们希望通过交流、对话,来展开有关当代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的经验与成就,从中吸取解决当代艺术教育所面临问题的最有价值的借鉴和智慧。

 

宁:我们都知道,自2006年川美油画系搬迁大学城新校区后,其学科建设及教学改革正经历新一轮的蜕变过程,那么请您谈一下,这些举措主要基于怎样的考虑?

 

庞:进入2000年以来,我们看到:一方面,当下艺术的发展与科技结合得越发紧密,层出不穷的新媒材为艺术形式的拓展催生出多重可能性。油画作为一门传统的架上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观念更新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渐入佳境,大大小小的艺术活动,将当代艺术发展带入了一个全面上升的时期,这也为川美油画的焕发新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此外,近几年也出现了大批有着新思维的学生群体。面对诸多新的转变,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适应整个艺术发展趋势。

 

而作为一个以研究“油画媒材”作为主要绘画创作手段和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学术的传承是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多年来,川美油画系都强调“包容、自由、提倡自我”的人才培养方法,强调艺术创作实践的多元化。就是希望促进教学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同步联系,做到教学概念不断拓宽以及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改革。因为这其中牵涉到学习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也关系到我们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否为培养新型艺术人才的问题。经过了多年来的关于教学改革思考、交流、摸索和研究,现在油画系在倡导创新、包容的学术环境的基础上,树立“创作课教学带动学科建设”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实验性的艺术教学方式。其目的十分明确,优势也特别明显,就是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角度培养思维多元、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行之有效地发挥实验性艺术教学对于思维、素质的导向、激励作用,使开放型的思维启发替代制约型的思维认定,使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替换既定思维的传授,并使学生从以往单一的惯常思维模式转变为多向度的思维发散。这对于一个生发艺术创作的集散地而言是可贵的,对于传承学统而言也是尤为重要的。

 

宁:那么川美油画系近年来究竟是怎样将实验性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与其他院校的相同系科相比,我们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

 

庞:首先,我们认为与传统的艺术教学不同,实验性艺术教学它是从非线性、立体化的角度出发,将艺术教育从片面、拘谨的技术、技能型教育转变为长久、自信的思维型教育,来发掘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个性。

 

所以,油画教学改革的首要难题是如何确立新的教学目标,而以“创作课教学”为核心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而言,我自2006年开始对大纲的结构进行调整,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成,使得大纲更加科学合理。在新大纲中进一步强调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训练,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同时,拓宽专业面,获得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能力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并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达到个人能力的整合。

 

此外,我们都知道油画系活跃的艺术状态是川美油画人几十年来不断创新、探索的结果,特别是与油画系推行实验班制度和原第三工作室的努力分不开。要使川美油画的学术传承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创新”的理念延续下去。尤其是在今天,传统绘画面临着创作方式的拓宽,当代艺术不断出现新的媒介方式,也为绘画创作打破自身局限,寻求新的创作元素及观念带来了新思路。基于以上这些考虑,我们于2006年开始,推进工作室制向课程制的转化。将第三工作室的新媒介、新材料研究的优质课程推演到全系学生的四年学习中来。从目前情况来看,成效比较显著。同时,传统技艺型的基础课也围绕“创作课教学”为中心做出调整,课程设置变得目的性更为明确,“在创作中寻找需要的基础”真正使得教室成为吸引学生的场所。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