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台湾当代艺术的主流化及其危机》一文在“艺术国际”网站发表后,台湾艺术大学廖新田教授对该文章做出批评,廖教授的批评一方面反映出他对大陆的台湾美术研究者的注意,另一方面显然也透露出对大陆台湾美术研究的某种担心,或者是信心不足。撇开种种观念和主义不说,廖先生的学术态度和严格作风值得我学习和尊重的。此外,廖教授对于拙文的回应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这无疑对笔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对廖先生的回应并无辩论的意思。因为,作为大陆的台湾美术研究者,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少实际的困难,所作的研究肯定还有不少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有些辩驳毫无意义。但是,从我所能收集到了的材料以及与台湾艺术家、艺评家的接触与访谈来看,我所形成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更非廖教授所谓的高傲与“偏见”、“说绝”、“浮夸”、“八卦”甚至“轻佻”。《台湾当代艺术的主流化及其危机》原是我博士论文一个小章节,当时应《画刊》杂志编辑之约,原名为《台湾当代艺术的主流化及面临的困境》,后编辑稍作改动,刊登后复在“艺术国际”网站上发表。论文《乱象与主流——台湾当代美术的文化生态研究》是在文化生态研究的框架下,对台湾八九十年代的台湾美术作逻辑上的梳理和分析,这在解题和前言部分以及余论中都已经说明清楚,文章并非只是针对台湾当代艺术做出详细分析,也非只是其中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是对其发展的轨迹进行分析,对其最后呈现的面貌做出学理上的解释,同时,笔者一再强调是站在大陆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台湾美术的。但廖教授对此似乎都视而不见。
廖教授说:“陈先生的论文让我读来充满了自我中心的高傲与偏见“,这句话我极其诧异,所谓的“自我中心的高傲与偏见”的观点不知从何而来?是因为提到了“无根性”、“乱象”这几个词汇?还是因为偶尔提及到艺术家人所共知的事情?首先要说明的是,诸如“无根性”、“乱象”此类的提法均是从台湾艺评家的诸多评论中而来,从台湾八九十年代的当代艺术创作实践而来,从艺术家自己的谈论中而来,从大量的材料评析而来,绝非我的臆造,不知廖教授为何作出如此激烈的反应?其次令我意外的是,“乱象”在廖教授哪里竟然成了“轻佻”之词,更有一个意外是,廖教授把论文封面上标题认作了主题词。廖教授说拙文“过度依赖少数评论,没有接触到更严肃深刻的台湾美术研究资料。仅靠一大套没有严谨审查过程的台湾美术系列丛书,缺少严谨的学术论文参考,因此很难有细致而敏锐的视野与判断。”那么,我可以将其中的一小部分书单(全部参考文献共约200种,不包括论文和复印资料)再呈一次,敬请过目:
[1]连横.台湾通史[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2]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M].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6.
[3] 戚嘉林.台湾史[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7.
[4]路况.台湾当代美术大系·社会.世俗[M].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4.(此系列共24本)
[5]李钦贤.台湾美术阅览[M].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
[6]林葆华、雷逸婷.立异:九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 [M].台北:台北市立美术馆,2004.
[7]陈盈瑛.开新-8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M].台北:台北市立美术馆,2004.
[8]萧琼瑞.岛屿色彩-台湾美术史论[M].台北:东大书局,1997.
[9] 姚瑞中.流浪在前卫的国度[M].台北: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10] 王德育.台湾艺术:现代风格与文化传录的对话[M].台北:台北市立美术馆,200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