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浦大楼外观
问:“桃浦大楼”这个想法最初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答:它这个缘起是这样的,“未来的节日”本来要做跨度一年的讨论会,后来大家觉得,光做讨论而没有实际的事儿不行。然后金锋、徐震、周啸虎、杨振中、石青等几个人就讨论是否做一个不一样的活动,给这个活动取名的时候,大家觉得凡是大事件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所以就用了“桃浦大楼”。
最初“未来的节日”本来想做一个展览,后来觉得没意思,最后还不是搞得跟松江展似的。正好有这个大楼,大家就说能不把能整个大楼都拿出来用,做一个项目出来。
因为之前艺术家们对展览有一种疲惫,再做一个展览的话,又是这样一种习惯的延续,能不能有一种别的玩法?这就是为什么不做一个展览,而改做项目。
问:项目和展览有什么区别?
答:它的结构其实是一个活动,这个活动里包括了很多展览,而且每个展览由不同的人策划,都是不同的项目,参与到整个“桃浦大楼”活动里边。
项目的边界本身比展览要宽松。因为展览已经有了非常固定的一个模式,有概念,然后是作品。我们想能不能松动一些?能不能有新的可能性出来?所以用了“项目”这个词,而不用“展览”。还有一点:展览,不管有主题没主题,它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桃浦大楼”不一样,它各种东西彼此发生,之间没有关系,是一个个项目自己去生发,项目策划人自己来管理。
问:这种形式是否和其他大型艺术节有类似的地方?很多大型艺术节也有戏剧、电影、文学、讨论什么的。桃浦大楼有什么不一样?
答:这个活动需不需要跟其他的艺术节有区别?我们没有主动去考虑这个问题。它是基于“未来的节日”的讨论而生发出来的,这些组织者跟哲学老师讨论,彼此都有启发,促成了我们在做一个活动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感受放进去。“桃浦大楼”这个名字完全不像展览,大家会觉得这个名字像乌托邦大楼或者公社这样一种气氛。至于现在看到的还是展览形态居多,这又涉及到我们现实的艺术体制内的问题,比如说,艺术家也好主办方也好,大家对于艺术的理解,最后很多人还是局限在展览上面,包括观众。那么大家又回到了一种很逻辑很客观的东西上。所以9月份或者8月份有机会继续调整,也不知道能调整到多好,但是继续调整。所以,“桃浦大楼”肯定不是一次展览。但是从实际效果上来看,估计我们离那些大型艺术节也不是很远。组委会当初讨论“桃浦大楼”这个想法的时候就说,这注定是个失败的项目。因为我们虽然明确的说自己反对固有的艺术展示形态,但是是否能在实践中达到?
另外,“桃浦大楼”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先拿出思想,展览、图像拖后的。而且7月份的活动只是一个开头,有很多变化还在未来。
贴出来的那些标语海报,表明了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个方向。而作品有可能不是完全匹配,但没有关系,通过这种失败,能够把问题尖锐化。下一次再做的时候,能够把问题逐渐递进。而不是这个展览做完了,就了了。所以这个大楼是一个引擎,它不停的在转,始终处于一个进行时的状态。大家就是不停的在做,犯错、改错,或者也不去改这个错,让这个错去激发一个东西出来,然后再去面对它。这样它处于一个动态,可能更有意思。这跟展览有主题有方式不一样,展览呈现完,就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了。我们不希望它保持静止状态。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管是大型艺术节还是以前的常规展览,没有像今天“桃浦大楼”这样是在一个滚动的思想中间、不确定的思想中间,在这种不确定的、滚动的、彼此交换的思想中间去做一个展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