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的原因很复杂 2011-07-05 17:45:2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桃浦大楼”的影响在后面会很明显,它对每个人的影响,包括对这个地区,甚至对北京的艺术家们多多少少会有影响。因为它是个事情,人家已经这样去做了,你可以不认同它,但是它已经是个事实,也会成为一个历史,它不是那么没有用的,它是很有用的。

眼力劲儿


      杨振中:还有两天了你还不知道。


      石青:这个开头已经做出来啦。但是那个东西之后会做成什么我也不知道。


      杨振中:其实他有一个很基本的出发点是,工作室不够用了。那就是他的工作室。


      石青:我就是以工作参与的。


      周啸虎:连人一起展!


      杨振中:我的录像现在已经放出去了,其实那还不是第一部分,而是前传。我做的是纪录片嘛。纪录片的名字叫《不同意“未来的节日”的请举手》,这个名字是有一次讨论里好像是徐震说的一句话,当时在取活动名字的时候,有人说叫“未来的节日”,还有人说叫“三明治”,后来大家都同意用“未来的节日”,徐震就开玩笑说了句“不同意未来的节日的请举手”。但是把这句话单独抽出来,我觉得挺好玩的。后面我做这个纪录片我自己觉得挺有意思,能够提供给别人看这个活动背后的整个策划,包括讨论,包括所有人在工作的状态,这里面有一部分是我自己经历过参与过的,然后回头再来重读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我觉得还是会提供思考。因为我们现在不是说看不清嘛,我现在发现,做纪录片有一个有趣的地方,你前面经历过的事情回头再去反复观看,这种解读,我自己觉得挺有意思,不知道别人看了怎样。前两天我开玩笑说我这个是个雷锋项目,再回头嚼一嚼,有点反刍的意思。这个纪录片是系列的,其实第一个题目叫“脚手架”。开幕的时候还会拍一些,然后这三个月里面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也会拍。然后就把新的内容不断增加进去。差不多是这样。


      金锋:我接着杨的说。杨的那个纪录片我看了很长时间,可能记忆还不精确的,看了反倒想起来了。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参与的艺术家在交流过程中的变化,当初是怎么样的,后来是怎么样的,还是有变化,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回看。我们这个小组本来是在7月份做一个个展,但是因为这个项目就往后推了。我们小组也是第一次做这个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商量,我们要做这个逃生计划。首先,我们想用一种就说逃生这个东西,而且这个逃生是能够服务于大众的一个东西。比如说我们把逃生做成一个一个制品,希望能够提供某种服务,这样一个切入点。所以后来我们决定用一种博物馆博览会的方式来呈现。当然现在只能是展览开了,我才能看到里面会有多少内容。就包括在做的东西,尤其是最近这一次的讨论,因为老陆说到关于展示的亵渎力的问题,我回想我们小组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选用这种方式,用博物馆博览会的方式,或者说是当代艺术经典样式的方式来做这个的时候,是否也有可能性?但是我不知道。我觉得这是我想在今后这段时间希望能够把它往前推的一个东西。但是我现在不能说我是印证了我的一个想法,我只能说,试出来看看,是一种什么样的?是石青刚才说的小资的NGO式的吗?现在我觉得这就是我要用的,对,就是要小资。现在大众在用一个iphone的时候,它所提供的服务理念,就是我想用的一个东西。但是我想看一看,在这个里面,能不能把为了逃生而逃生的项目能够跟这个结合得更好一点,以后可以根据这个东西去调整。至少这个东西我们小组以前没做过,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