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涛:“试错”是艺术家的基本工作方法! 2011-08-04 09:32:4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超 点击:
今天的商业时代是不鼓励转型的,因为转型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对过去符号的一种背叛。目前当代艺术的困难是面对过度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市场只是认一个符号、一个品牌,那其实跟商业的生产变得一模一样,这种转型会给艺术家带来巨大的风险。但我想真正的艺术家是不在乎这个东西的,

张小涛

 

艺术家张小涛

 

编者按:艺术界正在经历一场“百无禁忌”的转型:当代艺术在转型,艺术市场也在转型,就连798都在转型……艺术家的转型似乎也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近日,艺术界神秘的微博人士“阿特姐姐”与策展人皮力就“卡通一代被商业化是否愚蠢”在新浪微博上产生了一段争论,这是继“造星”之后,再度把问题的焦点转移到年轻艺术家的成长瓶颈。目前我们对艺术家转型的态度还没有一个定论,于是针对这个问题,99艺术网记者对艺术家张小涛进行了专访,共同探讨艺术家转型的尺度与法则,以及转型是否能成为艺术家们得一剂“良药”。

 

“时代在转型,不变的艺术家个体会被定格在记忆的时间节点上”

 

99艺术网:“转型”这两个字从面意思来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一个主动求变的过程,您对“艺术家转型”这个概念是怎么理解的?

 

张小涛:我们可以列举一些艺术史上的艺术家,比如戈雅,他的人生有不同的创作时期,有早期宫廷画的时期,有关注西班牙内战的剧烈民生苦难的时期,也有关于宗教裁判所的精灵古怪的作品,还有他晚年的黑色组画。所以说,艺术家的转型是不是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当一个艺术家在他的人生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新问题,必须要有新的表达。比如汪建伟早期也是画油画的,在浙美的时候也画一些超现实的油画,他曾经获得六届全国美展的金奖,但后来他也做Video、纪录片,现在做多媒体戏剧,并且很有成就。这看似是一种样式的变化,实际上还是一个艺术家的思维、观念的超越。我想,在中国剧烈变化的这么一个时期,艺术家面对社会时需要做出反应,不可能一张画、一个符号就永远耗下去,那是一种商业标签。转型需要一个艺术家承担风险,有知识的更新,有质量的实验,必须超越我们过去既定的美学经验。

 

一个真正有良知的艺术家,当他真诚的面对艺术时,是在焦虑、彷徨、惊喜、怀疑当中度过的,而且要对他的作品感到有压力,这样他会产生一种新的东西。对我来说,每一个阶段都在转,过了一个时期自然就会往另外一个方向转,因为符号、图像都不是永久的,到了一定时候都会变,艺术家关心的课题可以一直往里边走,但是语言、材料、形式都可以延伸。我觉得艺术家对转型不应该感到焦虑,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修炼,就像练武功一样,练到哪个境界,修为就会自然显现。

 

今天的商业时代是不鼓励转型的,因为转型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对过去符号的一种背叛。目前当代艺术的困难是面对过度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市场只是认一个符号、一个品牌,那其实跟商业的生产变得一模一样,这种转型会给艺术家带来巨大的风险。但我想真正的艺术家是不在乎这个东西的,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去“破冰”,应该把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进行自我颠覆和超越。比如:徐冰在《天书》之后有了《地书》,再到《烟草计划》、《木、林、森》等作品,每个时期的作品我们都能够看到他思想的跨度和知识的容量。因此,这种转型是必须的,时代在转型,艺术家个体不转就会被定格在记忆的时间节点上,真正在艺术史上能留下来的艺术家,是在每个时期都能和我们的记忆相重叠,没能跨越那个阶段的艺术家就“转”不过去,于是作品就很风格化、商业化、经典化、主流化……这是对艺术家很大的一个限制。

 

当代艺术几十年经历了许多浪潮,真正独立在每个浪潮之外的艺术家必须完成了一种痛苦的蜕变,就是把自己过去的东西抛掉,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建构。弗洛伊德前段时间去世了,微博上有不少的讨论和怀念,他有着一贯的精神分析气质,以及对心理的变态,对人性的把握,这是他内在的现实,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这种转折变化是很强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转型,他老年画的胖子、病态的人和他中年画的很精细、很敏感的作品,完全是两种风格。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