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9-14 16:51:37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作者:刘柠 点击:
如果硬做一个勉强类比的话,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正如欧洲的通货分欧元和英镑一样,欧洲的艺术也分欧陆艺术和英国艺术。两者虽有流通(融合),但大别判然,殊难“一勺烩”。

彼得·布莱克作品《字母》

彼得-布莱克作品《字母》

 

1956年,英国怀特夏佩尔(Whitechapel)画廊举办了一个展览,展览的名字充满了宣言、启示录的味道:《这就是明天》(This is Tomorrow)。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展出了一件不同凡响的作品:《到底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非凡,如此有魅力?》(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正是这幅作品宣告了波普艺术的诞生,汉密尔顿本人,也成为波普艺术的“教父”:复式结构公寓的客厅里,肌肉发达、身材健美如古希腊雕塑的男主人做着健身运动的标准收势动作,单手握着的网球拍上写着“POP”的字样;同样半裸的美丽女主人坐在布艺沙发上,单手爱抚乳房,作陶醉状;天花板上贴着高空探测装置自动拍摄的地貌图片;地板上放着磁带式录音机,漂亮的女仆拉着吸尘器长长的管子正在为铺着地毯的楼梯吸尘;沙发旁边的电视机正播放着好莱坞女明星的广告片;墙上装饰着一张放大的连环画报封面和一枚“福特”的徽章;窗外是一个电影屏幕,正放映着电影《爵士歌手》里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在这幅拼贴起来的招贴画中,艺术家调动、整合了两种后来为波普艺术家们所爱用不已的资源: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文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幅开山之作成了某种“行业标准”。

 

汉密尔顿曾经是新达达主义艺术家,杜尚的门徒,深受后者艺术哲学的影响,而且跟杜尚一样,人和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是波普艺术当仁不让的理论家。他在创作上述作品时,曾拉了一张单子,罗列了一些他认为作品应该涵盖的内容:男人、女人、食物、报纸、电影、家庭用品、汽车、喜剧、电视资料及流行杂志等。可以说,这张清单几乎囊括了波普艺术的全部核心要素。翌年,他在致建筑师朋友彼得-史密森的一封信中,枚举了波普艺术所应具备的所有品质:“通俗的(为大众所涉及)、短暂的(短期的解决方法)、易耗的(容易被忘却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的(着眼于年轻人)、诙谐的、性感的、机巧的、有魅力的、大宗交易的。”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敏感的都市型艺术家,汉米尔顿敏锐地意识到都市通俗文化的潜力:“通俗艺术作为不同于美术的一个部分,今天并不存在。波普艺术在它今天的对等物是消费者的产物,它有众多的人口来消费,有巨大的娱乐机器来创造……其结果是高度的个性化和老练,但也有其健康的活力。”这已经高度逼近后来波普美国势力对波普艺术的定义,只不过后者来得更加直接、干脆。譬如,罗伊-利希滕斯坦认为:“把商业艺术的题材用于绘画就是波普艺术”;而沃霍尔索性希望“把自己变成机器”。

 

除了汉密尔顿外,英国波普艺术中,还有两位重要的艺术家,均为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是汉密尔顿的弟子辈,实际也上过他的课。其中一位是彼得-布莱克(Peter Blake)。布莱克与汉密尔顿的主要区别在于,他创作态度很少是学术性的,而多是怀旧式的;他对精心制作的过程不感兴趣,却对绘画各个组成部分的每个细节本身很留意。作为一个早年曾受过版画训练,对欧洲通俗艺术有相当了解的艺术家,布莱克有强烈的风格意识,较少受到美国的影响,他对自己被看成波普画家这点始终不以为然,有某种拒斥,而宁愿说自己是一名具象派画家。这从其作品上也能看出来,他非常注重构图的均衡、完整。虽然他也常常将通俗明信片、钉在墙上的印刷品或流行明星的照片整合进作品中,但从来不会像汉密尔顿那样分解图像并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诠释,而是保存其本来样态。布莱克最令人难忘的作品是以童年回忆为题材的系列,如大孩子训斥小孩子,或两个孩子神情专注地盯着一张滑稽画报,画面中有某种张力,氛围紧张,令人回想起童年记忆中的某些挫折时刻。

 

戴维-霍克尼(David Hockney)更年轻、开始创作更晚,但名气也更大。如果把汉密米尔顿和布莱克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创作活动看做是英国波普艺术第一阶段的话,那么1961年,一群年轻艺术家(主要是皇家艺术学院的学生)集体登场亮相的“年轻的同代人”展览则被看成是第二阶段的开端。实际上正是这次展览,向社会宣告了英国波普艺术的被发现,而霍克尼则是其主导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