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的原因很复杂 2011-09-14 16:51:37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作者:刘柠 点击:
如果硬做一个勉强类比的话,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正如欧洲的通货分欧元和英镑一样,欧洲的艺术也分欧陆艺术和英国艺术。两者虽有流通(融合),但大别判然,殊难“一勺烩”。

戴维·霍克尼作品《粘合》

戴维-霍克尼作品《粘合》

 

与波普艺术草创时期的前辈们所不同的是,包括霍尼克本人在内的这群艺术家,主要是画家,虽然他们并不拒绝拼贴,并偶尔为之,但绘画仍然是他们主要的表现手段。他们普遍意识到抽象绘画在60年代的发展,但主观上似乎更受布莱克的影响,更偏向具象绘画。这点使其创作与第一阶段波普有不小的距离,第二阶段艺术家们更强调绘画性。霍克尼本人在素描和肖像绘画上获得评价也与这种因素有关。他尤其擅长钢笔画,线条柔和、简洁,有种令人揪心的脆弱之美,对诗人W.H.奥登的钢笔素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霍尼克还很善于把一些非绘画性因素融于绘画作品中,如表演和涂鸦等,这后来也成为波普艺术家们的“惯技”。在1961年轰动一时的展览上,他预先张扬说皇家美院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以吊起观众的胃口。于是人们纷纷造访那里的艺术家工作室,看到底出了什么事。霍尼克挑选这个时机,突然透露他的“同志”行为:他开始在画布上涂抹说给男友听的私密话语。情急之下,那些字母和符号呈歪扭、失衡状,微妙地契合了作者彼时的“张皇失措”。这幅叫做《我们哥俩相信相爱》(We 2 Boys Together Clinging)的抽象作品的题目据说来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

 

波普艺术作为一种对发达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社会的能动反应,所反映的清一色是与都市大众文化合拍的时尚、风俗和流行趣味。整个60年代,风景画几乎从人们的艺术趣味中淡出——人们不关心自然,只关心技术社会的“奇技淫巧”。百货店精致橱窗里的陈列或超级市场货架上的物件,成了波普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因此,尽管一些波普艺术作品看上去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其出发点还是要讴歌、拥抱一个大众消费社会。美国艺术评论家露西-史密斯说:“波普艺术是赞美性的。艺术家真的喜欢他们运用的材料。他们喜欢这些材料本身,也因为这些材料是他们享受的文化之象征:其速度、能量、色情和对于新的激情。”

 

从形式上来说,波普艺术家们摒弃了此前沉闷的学院风格,开始尝试以拼贴等非绘画性的手段来表现都市通俗文化中的题材,貌似有很强的“去精英化”特征。但就其作为前卫艺术的出发点而言,恰恰是不折不扣、如假包换的精英姿态。这一点,从英国波普势力主流艺术家们清一色学院派的出身上,亦可见一斑。照美国现代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说法,“前卫”文化是对已经停滞不前的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重建,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因而是高级的精英文化形态。但同时它又是走向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与之相适应的是现代社会也在造就一种“后卫”文化,即庸俗的大众文化。格林伯格话语中的大众文化,主要指两种对象物,一是庸俗化了的学院派艺术,早已堕落为纯技术主义的、毫无“精气神”可言的精致画室技巧;二是现代都市所制造的商业性市民文化,如时尚杂志、流行歌曲、电视肥皂剧、商业广告,等等。

 

对前者,应该说波普艺术具有“免疫力”,因其原本就源自对抽象表现主义等架上绘画语言的绝望和反动,其成功也是抑制、摒弃纯绘画语言,尝试非绘画、超绘画表现形式的结果。但对后者,状况则不容乐观。因波普艺术作为“前卫”文化所借助的表现题材,与现代商业社会日复一日海量产出的“后卫”文化有相当的重合部分和同构性,两者很容易形成某种“共谋”关系,在互相利用的同时相互消解。欧美社会的现状早已反证了这一点。作为在英美波普延长线上的波普“中国势力”(China Power)也难逃其“杯具”:随便进入位于上海新天地或北京的798、南锣鼓巷这类时尚地界的一家精品店,你都能看到拿“毛”(Mao)或工农兵大批判等政治波普符号来说事的T恤衫、咖啡杯和烟灰缸,被郑重其事地摆在货架上待销。那情景与在纽约看到玛丽莲-梦露被消费,在东京看到占领时期美军的军靴、背囊的仿制品被摆在原宿、表参道的精品店里毫无二致。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波普艺术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在理论上的终结。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