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有机高峰对话第四场现场
2011年9月22日,下午两点,“超有机”第四场高峰对话如约进行。王春辰教授作为主持人首先为大家介绍这场对话的嘉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批评家殷双喜;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香港汉雅轩画廊负责人张颂仁以及著名当代艺术家吴山专。他们分别代表’85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三股力量:创造者、推动者、研究者。这次对话就是以吴山专的艺术创作为切入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提出质疑与思考。
张颂仁先生认为吴山专一直都在时代里面,他的作品贴近时代的现实,与艺术以外的世界紧密相连。’85新潮时期他将文革的视觉体验——大字报,以一种铺天盖地的形式重新呈现,将革命时代的各种造型在后革命时代呈现出来,成为大家反思的对象。89年中国艺术大展中又将市场的观念带进中国艺术世界,艺术本身成为市场与思潮共同体的平台。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全面进入市场经济,他就已经敏锐的觉察到了这一点。而现在全世界每年有这么多的大型展览,并且与商业体系混合在一起,艺术成为一种最开放的平台,那么各种力量又该如何平衡?
殷双喜教授在开场白中也说,在座的三位分别代表了’85新潮时期中国当代艺术的三种人,但唯独缺少收藏家。’85时期,市场还没有进入艺术界,当时的的作品都被一个买快餐的小商贩以一万块钱一张的价钱买走。有些艺术家拿到钱都激动的发抖。但现在艺术机制已经逐渐完善,刚刚举行的艺术长沙成立了“收藏家理事会”。这很有意思,刚解放就成立了“美术工作者协会”就是现在的美协,是艺术家的组织,三四年前开始举办批评家年会,今年刚成立了“画廊协会”,现在又有了“收藏家协会”这反映了中国艺术生态的完善过程。之后讲了关于吴山专的两个小故事:
当年89艺术大展,吴山专在美术馆卖虾,是从舟山进的对虾,很新鲜很好,布展的时候殷教授就看到有这么好的虾,当时又马上就要过年了,就想买一点回家,所以他就跟吴山专说想让自己给留一些,但是吴山专说不能留,必须要来买。因为这是一个艺术行为,需要观众配合来完成。但是不料过一会就被没收了。后来,殷教授听说当时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在吴山专那里买了虾,因为是听说,而自己是做美术史研究需要求证历史的真实,所以想当面求证。吴山专说确有此事,还有一张照片在廖文那里。得到答案后,殷教授将吴山专这次的卖虾行为解读为对美术馆制度的反思和批评,而刘开渠作为美术馆馆长配合他将这个行为完成,非常有意思,很值得回味。
另一件事是在现代艺术大展结束之后,美术杂志派殷教授到杭州采访,想要选一些85新潮的现代艺术家进行连续的批评和批判,见到吴山专表明来意后,吴山专就要求第一个先批判他。殷教授先是愣了,后来才反应过来,没有掉进“圈套”。这个小故事就反映出吴山专作为一个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反应和认识经常超出常理,瞬间冲击我们原有的价值观。所以,殷教授就提醒大家思考艺术家的直觉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的价值作用。艺术家不是神,但是观察生活、思考世界的方式能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拥有独到的价值。所以殷老师也提醒大家与吴山专交谈要保持大脑和心灵的敏感度。
张颂仁先生认识到吴山专的作品关注的问题更根本,已经从中国引向世界,面对生命所共同面对的约束性、开放性和隐形的权力关系。针对这次“超有机”双年展的作品《短信及他的敌人》,提出疑问:敌人在哪里?吴山专介绍自己从93年起就开始做过一些类似于物理基础学的艺术“基础学”研究,其中一个方式就是——信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太会直接说宏大的思想,而是以细小的信息方式展现。所以也可以说所有的大思想都是由很多的小信息团结起来谋杀掉的。从02年开始,他就开始关注短信,并且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他们来了!”有一天他被仅仅含有“收到”两个字的短信弄得手足无措。发过去“我爱你”,对方回答“收到”,这该如何反应呢?他觉得可能“收到的时代”已经来了,对待所有的大事情、大思想的态度都是同一种——收到!这可以说是一种对所有已发欲望的最恰当的物理距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