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 2012-02-10 11:02:02 来源:新华社 点击:
一下午的采访,范迪安馆长几次说到美术馆的展览,“你们没去看看展览?”“我们的展览还是挺好看的”;采访结束时,他看了下时间,“你看你看,展厅都关门了,你们本来可以看看展览的”;我们离开前,他又叮嘱“以后有好的书法美术展览,一定要来看看”。

“启发和培养创新意识,美术作品来得更快更直观”

 

记者:什么是美的愉悦?

 

范迪安:美的愉悦至少包含三个因素:第一是对世界新的认识,通过艺术家的发现和表现,可以看到新的世界;第二是艺术总是用典型的语言来塑造形象,作品中包含了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比如我们看到一幅风景画,不仅是看到景观,其实也看到了艺术家的表现风格,看到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这里面有一种创造性的启发。当你看到艺术家这样表达时,你会考虑在我的工作中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创新。一个觉醒的民族,是特别需要创新的。启发和培养创新意识,美术作品来得更快更直观;第三,美术具有一种精神感染的价值。一幅好画,说到底,它不只是一个情节,一个场景,一些人物,其实它还整体呈现一种气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具备精神感染力。

 

记者:我们曾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一幅叫《万语千言》的作品,描绘的是周恩来总理回延安和群众握手的场面,我看得不想走。馆里不让拍照,我绕到柱子后边趁他们不注意拍了一张。画中刻画的两位陕北老农的手,感染力太强了……那个魅力,让你忍不住要偷拍。

 

范迪安:对,它描绘了一个特定时代中领袖与人民的血肉情深。不是每部作品都能做到,但优秀的作品确实能做到。

 

“798很活跃,但有时候觉得798过于原生态”

 

记者:你刚才谈到年轻艺术家能够直面生活,但也有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过于原生态,您怎么看?

 

范迪安:有些年轻艺术家是在搞探索,但有的也在乱弹琴。把西方的东西当做楷模,把艺术创作中该具备的公民道德、社会准则,完全丢掉,没有很好地把握。尤其是在艺术美学、文化美学方面缺乏自觉,所以导致一部分假丑恶的美术、假丑恶的作品在社会上流行,也在市场上通行。

 

现在,这种状况得到一定的调节。但我们要继续提倡和呼吁艺术创作基于中国的土壤,按照艺术的规律去进行探索。让艺术作品表达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思想的学术追求、有社会责任的创作目标。

 

有时候我觉得798很活跃,但有时候又觉得798过于原生态。把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转化成公共产品之前,要有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政治审查和各种苛刻的要求,它是一种文化自觉在起作用。这就像主流媒体和网络世界的区别,网络世界是自由谈、只言片语,主流媒体是在自由谈基础上负责任地选择和把握。

 

“当下的问题,是创作应具备学术的深度和文化的高度”

 

记者:现在媒体有一个不好的倾向: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目的是要推动大发展大繁荣,但六中全会《决定》一出,有些媒体报道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已经很繁荣。如果真是这样,那中央出台文件岂不是失去针对性了吗?

 

范迪安:是否可这样说,一方面,现在是文化发展非常好的时期。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看到,如何使文化的发展繁荣更与今天不断崛起的中国相匹配,这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基础很好,广度也很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创作具备学术的深度和文化的高度。这很值得探讨,在这方面我们要很清醒。

 

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改革时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景观和人的精神景象改变的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是对西方国家所走过的现代道路的简单重复,更多的是中国现实所绽放出的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时代主题。这个时候,美术创作如何表达这样一种时代主题?值得探讨。所以当我们说美术创作极其繁荣活跃的时候,我们也急切地认为这个时代应该有更多的精品力作,以代表这个时代的形象。

 

记者:时代发展中也有道德滑坡和诚信危机,因此人们希望艺术多一些关怀,这在美术作品里有体现吗?

 

范迪安:当然有所体现。现在,美术的关注点多了,比如关注社会发展中需要共同关怀的群体,像农民工群体。在画一幅风景的时候,也关注到环境保护问题。艺术家不仅仅是画一幅风景,他是带着关切去画。“关切”的主题作品大大增长,说明大家在不断追求艺术的思想深度。在对历史题材的反映上,也更多地站在今天的历史真实的角度去解释。这些都很好。

 

再一个是艺术风格语言更加多样。过去是“国油版雕”等传统形式,今天则是综合的表现形式,比如在中国画中融入油画的造型语言,在油画的造型语言里融入中国画的写意笔调,艺术家们都在不断地尝试。

 

“学英语,最终目的不是展示你会讲英语,是用英语来谈论中国话题”

 

记者:中外艺术语言能否融合?如何融合?

 

范迪安:中国美术在过去一百多年中受西方影响较深,这种影响是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性。因为,中国绘画自成体系,而且一直相对封闭,到20世纪初叶才开始吸收西方的“油版雕”等新语言样式。从受到西方的冲击到融会、消化,有一个过程,需要把外来的技法变成自己的语言。就像我们学英语,最终目的不是展示你会讲英语,而是要用英语来谈论一个中国话题,而且大家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才是艺术取用的目的。你光会讲英语还不够,要用英语来表达、演说、思维。不同的语言思维得出来的结果可能就会不同。艺术语言本身也带有描绘主题和构筑主题的作用。

 

记者:但是有一种理论说,不管你学多少种语言,你思维时永远都是用母语。

 

范迪安:我不认为是这样。我同意两点:你的母语水平越高,你掌握外语的能力就越强。另一点是,你掌握外语的目的,也包含能够使用新的思维语言。

 

正是通过这一百多年“化”的过程,才能让现在的中国美术界能够从容地运用各种艺术语言,包括新媒体、动漫、多媒体艺术、影像艺术等等。要这么多形式是因为艺术要表达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用多种形态来表现,其中绘画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形态。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更多的综合的媒介和手法来表达。我刚刚去看了中年艺术家展望的个人展览,这个展览就是一件作品。他拍下石块爆炸的瞬间,用不锈钢复制了石块爆炸后的碎片,悬挂在展厅,形成影像和立体空间结合的效果,在视觉体验上很新颖,也传达了对“宇宙大爆炸”这个命题的思考。

 

“有些收藏者连作品都没见过,对画家也不了解,就举牌拍下来了。一转身,又投入到下一场拍卖,他们没有真正去关注艺术”

 

记者:请评价一下当前的艺术品拍卖吧。

 

范迪安:艺术品拍卖越来越火,火得成为了一个经济指标。艺术品已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市场,不光是艺术品拍卖,还有画廊、画店等等,这首先是一件好事。很长时间以来,中国艺术品没有市场,以至于艺术生产少了一个渠道到达公众手上,只能欣赏,不能消费。艺术品市场也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也为艺术发展繁荣提供了后劲。现在每年高等美术院校可提供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这么多画家去哪里呢?其中许多当然要直接面向市场,作职业画家。

 

记者:现在媒体对艺术品市场的批评很多,如何看这个问题?

 

范迪安:艺术品拍卖的虚火和泡沫显而易见。重要的是,真正意义的艺术品收藏,在国内还有待于培育。如果把艺术品的经营、拍卖、转手当做投资手段,就很容易变成玩概念。据我所知,有些收藏者连作品都没见过,对画家也不了解,就举牌拍下来了。一转身,又投入到下一场拍卖,他们没有真正去关注艺术。西方的收藏不是这样的,他们首先是有一批人真正喜欢艺术品,真正为了文化兴趣去购藏的人。我们现在真正购藏的少,投资的比较多。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