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廊行业走到了“十字路口” 2012-03-03 15:04:12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郑宏彬 点击:
中国画廊行业走过的几十年来,从摸索前行到生存有路,从终难扎根到寻求变革。目前,国内画廊仍然困境重重,现状不容乐观。业内有两句常用以总结画廊生存现状的话,数年有效——“中国真正能称得上商业画廊的没几家”、“一些画廊连生计都难以维持”——非常直接的揭露了中国画廊行业的痛楚。

 

 

国内画廊自身问题重重

 

当然,最为主要的还是国内画廊自身存在的问题。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是,艺术家、藏家、拍卖会与画廊四者几乎是一起成长起来的,确实都存在着规则不健全、经营模式与定位不清等问题。如今,国内的藏家与投资者多数以拍卖行为风向标。不论是藏家,还是投资商,对国内众多的艺术家作品及画廊展览都很难全局式观看,唯独在春秋两季集中“跑场子”,这样的后果便是拍卖行掌握了绝大多数的藏家资源。而作为承担推广艺术家的画廊来说,为了生存又不得不把艺术家的作品送去上拍。此举利弊参半,有利的一面是画廊可通过拍卖行获取藏家资源。有弊的一面是会因为画廊与艺术家之间代理机制不健全(代售或短期代理)而使得艺术家很快离开原画廊,去寻找能给于更高额度的买单人。在中国来看,画廊为拍卖送拍品的情况似乎已成为常态。最近在一篇关于春拍市场的新闻报道“798多家画廊开始为春拍预热”里,便透露了此混乱的局势。

 

通常来讲,艺术家作品价值要经过画廊长期推广与洗练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行情,从而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品市场上良性的硬通货。对于国内年轻的画廊与艺术家来讲,尽早通过拍卖之路获得“权威定价”与市场份额,虽然是捷径,并可确保画廊本身短时间内的生存问题,但是这也将会导致艺术家作品价值不稳定,从而很快被市场洗刷掉。如果上拍的艺术家作品幸运的通过了市场检验,也会由于画廊行业代理机制的不健全而缩短了画廊与艺术家的合作时间,最终将不利于画廊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更不利于艺术品市场的健全发展。

 

在这个问题上,国内画廊也有做的比较好的。曾有记者问及佩斯北京的工作人员有关画廊是否准备为春拍送拍品时,其很诧异地答道:“画廊从来不与拍卖行合作的,这是国际惯例。”而佩斯北京的总监冷林先生也拒绝了就拍卖相关事宜的采访。Boers-Li画廊主皮力表示:“画廊与拍卖行是没有关系的,但在国内却产生了关系。而一旦画廊与拍卖行产生了关系,就很难摆脱了。”作为曾与拍卖行合作而取得成功的星空间,如今也放弃了这种方式而专注画廊自身的经营。

 

相对于商业画廊而言,国内目前还存在着很多“展销模式”的画廊。这部分画廊经营的艺术品非常多样,包括书画、油画、瓷杂、雕塑、端砚以及一些艺术衍生品。这类画廊是从最原始的画店逐渐演变而来的,主要为的是满足各类藏家的兴趣。这类画廊仍然是有利有弊,这将可能是目前国内最为平稳的一类画廊,产业式的经营方式使得他们有着长期稳定的收入,它很少会因为市场寒冬与危机而产生生存问题。可是,就中国迅速发展的现状来,购买力结构的调整与审美体系的建立似乎已有所显现,几年之后,这类不适于品牌建立的“展销”方式必然会被取代。在这个方面来讲,这类画廊变革是早晚的事。

 

国内画廊面对交织错杂的种种困境,已经到了需要怎样选择的境地。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前行。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