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中国“废品” 2012-03-09 14:07:45 来源:云浩博客 作者:云浩 点击: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王澍

王澍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品《瓦园》在制作过程中

 

中国奇迹

 

云  浩:您觉得其实中国有一批人都达到了他这个前后差不多的程度?还是他是一枝独秀?

 

王明贤:那他还是最重要的代表,中国很少能达到这样的,因为中国现在做实验建筑的人本来就非常少,都不到十个人,而且这十个人中有人就分心了,不做了,去做商业建筑了。只有像王澍这么坚持下来,从八十年代开始探索,然后到九十年代开始有作品,那到这十年来呢,就有一批重要的作品了。而且王澍呢,他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园,我觉得是中国最大的建筑实验场,在那里他把这种建筑实验玩的真的是痛快淋漓,这个是世界上没有建筑师能这样做的。因为他那个虽然15万平米,总建筑面积并不算太大,问题它是一个个这种低层建筑组成的,不像一个摩天大楼一下子15万平米,那很简单。

 

王澍的第一期十个,然后第二期二十几个,这么一个个都用心血熬成的。而且在那么短的时间内。

 

当时是这样,第一,造价要求非常低,因为当时中国美术学院根本没钱,大概只有你们这个中央美院的造价的百分之五十。然后时间上马上就是扩招了学生就要开学了,9月份要开学了,就赶着要的。所以现在它有些确实要从施工角度看有点问题,从各方面觉得有点粗糙,但是它这是因为时间跟经费上的一个制约,所以这个你不能苛求,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建筑师敢说他能做出来,所以这个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中国奇迹。

 

那王澍这个人呢,特有意思,我跟他,我们是25年前认识的,那时候他还在南京工学院读书,他那时候就流传了很多故事,他当时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先锋的这种建筑青年了。就是他有一句名言,就是中国没有建筑师,如果说中国只有一个建筑师,那么就是他了,这是他的座右铭。

 

王  中:一个半。

 

王明贤:一个半,因为要毕业答辩,他的导师齐康,一个半,一个他,半个建筑师是他的导师齐康,这是传说。   

 

云  浩:方老师跟他也熟啊?

 

方振宁:我比较晚了,我跟王明贤比那就晚很多了。

 

云  浩:你记忆中,或者你印象中这个人什么样儿?
方振宁:应该是2000年,他好像到北大去有一次演讲,那个时候听他讲,他觉得是“建筑师不应该做建筑,而是应该写小说”,比较深入的了解其实是在2009年,就是他对他做了一次很长的访谈,我就看了象山校园之后,我就约他是不是能做一个访谈,这时候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老的校区,就在那个湖边上,所以我后来就写了一个访谈的名字叫《象山问道》,这个“道”就是哲思,就是刚才王明贤讲的,就是说他是有系统的、有哲学想法的,像这样的中国建筑师很少。可是这一点可能是正好被一些其他的中国建筑师或者中国的建筑界所忽略的,就是普利兹克奖为什么迟迟不能给中国?就是他们认为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没有哲思。

 

王明贤:我插一句,就是1995年的时候日本要编《世界的建筑家581人》,要选中国八位建筑师,要求是六十岁以下的。后来我撰稿的时候,当时一个最困难的是什么?因为他后面要求要写建筑师的设计思想,这些建筑师哪有设计思想,根本写不出来。

 

方振宁:对,都是设计说明,不是设计思想。所以这一点是最难的,当时我没有看王澍的博士论文,至少他的硕士论文是被他的母校枪毙了,就没通过。所以你就看中国这个环境,就是你有思想都被扼杀了,就是他不认可,不认为你有思想,对不对?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剧。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你要想冲出来,而且还被世界承认,你就知道有多艰难,因为我们没有那个土壤,对不对?但是那次采访之后,我就认为他的那个东西是有哲思的,所以我就把我开始的那个访谈的名字改成《象山问道》,“道”在中国就是哲学。

 

他就说中国的园林里面通常有两条路,有一条路是很容易地爬到山顶上去的,还有一条路是特别制造的,就是比较麻烦的、比较艰险的,必须通过克服一些困难你才能达到山顶,那么这条路呢,就被他认为是“哲学的小路”。

 

我觉得这就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园林里面有两种,一种世俗的,就是让你普通人通过的,还有一种就是给一些人思考作用的。那么他在象山校园里面就设置了很多这样的机关,比如那个走廊,走到前面应该拐弯的时候走不了了,回来了,它前面就掉下去了,就出去了,掉到水里去了。那我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做这么一条路?这个走廊应该走得通嘛,应该走到教室或者怎么拐。他当时说,当时我们确实想了这个问题,我们当时想是不是应该旁边开个口,往右拐或者往左拐,或者把前面给堵上,就是堵一堵墙,到头儿之后你再进到房间什么的。最后想这堵墙也不要了,然后也没有拐的口,就到那停了,这个时候你站着一停,你就想前面有没有路,就开始有想法了。

 

我们一般的理解都认为他是保护城市,把那些碎砖瓦来做房子,堆在一起,是吧?但是你看看他那个墙是有美学的,那不是所有的都那么随便堆的,而且是有纹理的、有肌理的,他那个肌理就是模仿国画的绘画的那种皴法,毛笔的皴、擦他是通过砖和瓦的垒砌来体现。

 

国内一般的传媒不能理解到这个层次,就认为他的愿望、动机都是很好的,反对城市化的急功近利。

 

我觉得应该说王澍能够获奖,是他自己的常年的努力,再加上国际传媒对他的推广。因为普利兹克的评委直到最后一刻要给谁奖的时候就看他的房子,开始之前都是看照片、投影、幻灯这些,国外对他的传达比较多,都经常拿他的东西做封面什么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