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来源·实践取向 2012-05-15 15:17:3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杨劲松 点击:
城市,是一种地缘的文化符号,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形象;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题内应有之意,也是人类“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鲜活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的创新”。

一.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视觉艺术

 

自然观看会被技术性观看所取代的命题,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并被广泛应用。这个看似无碍于未来前景把握的“技术性实现”,在描绘远景蓝图时大展风采。如果仅限于理论或理想的“虚拟”真实,视觉艺术教育的现行理论与方法就不存在“文化转向”的困扰。然而前提条件恰恰不是技术性结果,而是在文化转向中确证“意义的给予与获得”比区域性文化 (譬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更重要。

 

一种普遍现象表现在装潢摩登的城市新区广告图景所诱引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中,人们很少会注意把“经典”改头换面的城市模型与被开发的土地(区域)有任何内在联系,也无暇顾及,或者说还谈不上有足够识别力来关注地域地缘与文化文脉的关系。类似以“花园”命名的社区,以欧陆风情标榜的广场格局、国际化的机场、车站、码头蔚然成风。形同蔡国强在描述“农民达芬奇”的状态时说“他们只考虑如何飞起来,几乎从未考虑如何降下来”的问题一样,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此类“即插即用”的文化短视性弊端被“资本”裹挟着滑向“利润”为目标的泥沼。

 

事实上,“意义的给予与获得”的西方后现代的视觉文化语境里,主旨还是为了摆脱陈旧的逻辑实证主义认知世界的方式,寻求作为人的主体性上的超越。为此建构和创造了一种开放的、跨学科性的认识论转换模式,进而形成了推动视觉文化思考和质询的领域。由于人类社会除了口传和文本之外,意义主要借助于视觉来传播。因此,视觉图像是传递信息,提供快乐和悲伤,影响趋势、决定消费、调节权力关系的最好载体。只是它与我们过去经久形成的视觉经验完全不同。不同的直观印象是“眼见为实的必然性价值判断”未必可靠。因为视觉不再单纯是事件发生以后对世界的反映。譬如关于一块石头的观看,可以是一块石头,当它在山野里;也可以是一座界碑,当它为权力所用;甚至就是一尊雕塑。也就是说,完全取决于它所处的某个特定的应用背景,取决于你所使用的说法。(参加 伊?罗戈夫 著《视觉文化研究》一文, “作为批判的视觉” 章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情形类似于“移情”或者说“指鹿为马”的意义存在与否。这套“转向”后的语言游戏,虽然会使人们相信语言即意义时产生出“新”的学说,也会导致什么都可以被理论,即使符指找不到符征的混乱本身就是意义的泛化现象。但是,我们通过解释框架带给各种人、物、以及事情以意义,通过使用事物,把它们整合到日常实践中去的方法给事物以意义后,会使得一堆砖和灰浆的物质性材料成为一所房屋;正是通过我们对房屋的文化思考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才使房屋变成了可以承载文化与精神的家一样。(注释:同上)视域的拓展和思想的解放,此类文化转向所带给我们的思想震撼恐怕还不止于某种价值观念上的动摇,也使我们对“文化”这个形神不显却涉及日常实践活动全部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年前的中国城市化率仅为17%,今天则已接近50%。数据并不表明城市生态发展指数,而是城市发展的外在推力来自政府强势推进城市发展的阶段。由于该进程很大程度上是以“农民进城”为主要特征,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农民数量还有9.4亿,比三十年前多出两亿,即城市人口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参见 杨国忠《城市中国时代:直面并治理“城市病”》一文,刊于:21世纪经济报道 28版 2010.5.31)调查表明,未来中国城市人口将会吸纳更多农村户口的人群,尽管这群人中的大部分早已融入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知识循环等条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的文化方式和社会身份(政治平等)、包括公民意识都是未来城市文化发展中不可漠视的存在。

 

中国城市化进程显然已为视觉文化和艺术教育提供出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转向”的条件。条件一:城市化进程不仅指城市面积的扩张,更是旨在推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旨在制度和观念更新。意味着依照身份建起来的社会秩序正向以契约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转向。因此,城市的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将迎来种种意义得以建构的机遇。所涉电影、电视、广告、电子媒介、建筑、服饰、城市家具、包括公共领域等,无论是它的意义结构还是阐释结构、或者试图组织这些结构的认识构架、制度构架都将获得广泛的施展机遇。条件二:城市化并不仅指劳动力从农村单向城市转移,同时意味着城市人群可自由向农村流动。只有城乡可以双向流动的城市化才是真正的城市化。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自由流动机制形成,将不仅拉动商贸经济活力,也在带动文化传播与意义循环功能。实现了“意义的给予与获得”,还规范和组织了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实践方式。“流动”的双向性自由,有助于建立社会生活秩序化和形成控制的各种规则、标准和惯例。视觉文化和艺术的创造力会在诸如此类的关于生存方式的质询中不断改造和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的文化方式。至此形成的区别在:过去我们只把文化看作为“对象”化的文化,只是相对于自己的各种文化的研究。而如今,则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所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对其中意义的产生、嬗变和争斗过程进行文化解释,图像阐释,从而对城市(社会)文化作视觉文化批判。因为,城市生成并存在着被不同、通常是相互争执的历史据为己有的复杂内容,存在一些我们随意使用的叙事方式和技术性(政治化、商业化、大众化……)表达的文化模式。

 

因此,促使城市成为拥有民生生态多样性和自然萌发出的文化机制,强调视觉文化研究和艺术介入生活得重要性,正是视觉艺术教育和实践可以重新赋予人、事、物,以及事件以意义的充分条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