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望境本土的营造 2012-07-27 15:20:16 来源:文汇报 作者:陈龙 点击:
7月21日下午,第55期文汇讲堂邀请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和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以《大学的“望境”》为题展开对话

 

要让年轻人知道自己的立地之所

 

许江:我们要创造一个让所有的学生人品和学问、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共同成长,对古今中外都能有所了解的教育环境。对于未来美术学院,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两个建构,一个要建构深厚的人文主义的环境,除了刚才讲的山水望境之外,还包括中华文明的固有语言。如何让师生们都掌握,并从心里头爱她、敬她,通过现实的关怀进行提升,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艺术是相通的,通境值得我们追求。

 

第二个要建构美院的精神共同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要让年轻人知道自己的立地之所,去担当他们的责任。把基础的东西、传统的固有语言掌握起来,通过它开发自己的心智。最终要还原到现实的关怀里头经受一次涅槃。美院一代代人的成就都有这种浴火重生的特性。这是中国美院的精神标志与血脉所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上手的思考,艺术的技艺就是以一种身心俱足的方式进行创造,像工匠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塑造这个精神共同体的时候所不能忘怀的。

 

听众提问 建筑特色需要思想的深度

 

上海交通大学教师:王澍先生的作品中既有结构主义的思想,又能看到宋元山水画和明清园林,您是如何形成这种特色的?

 

王澍:建筑师如何形成特色?意在笔先,除了设计的手法之外,思想的深度、人文素养的积累都特别重要。大学二年级我不上课时,就去学哲学,大家都说我是“怪物”;但我的设计作业从不含糊。我在宿舍里和同学进行辩论式的讨论,大学4年里没有停止过,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积累思想深度的方式。

 

毕业之后,我意识到即使你有这么多的想法或者思想,专业建筑师基本的工作制度对特色的形成有前提性的损害,使人变得狭窄。所以我花了六七年时间跳到了制度之外“隐居”。因为我意识到必须要对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做彻底的改变,才能在本质上形成特色。

 

和库哈斯对问的5个问题

 

主持人:不久前,您在法国的中欧论坛上和库哈斯(中央电视台新楼的设计者)进行了有趣的对话,能透露一下细节吗?

 

王澍:我们互相问了对方5个问题,我想知道他作为建筑师对央视大楼的真实想法。他回答说,他设计时的主要想法在于建造一个没有见过的、不同形态的高层建筑。他本来是提倡建筑师建筑风格的多元性的,我很高兴他最后提到,建筑师除了对多元性的坚持之外,保持一贯性也非常重要。

 

我问他的另一个问题是,你最近说乡村代表着比城市更高的价值?他说是的。我觉得他的想法在改变。

 

警惕地标建筑背后的浮华风

 

世纪出版社听众:对地标性建筑有何看法?

 

王澍:地标性建筑除了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体现官员的政绩外,核心的作用是在当现代建筑的浪潮将城市严重破坏之后,人们试图用粗暴的语言来重新树立城市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粗暴的方式。我不认为这是社会的趋势。

 

许江:今天大家对地标式建筑关注太多,这是一个灾难。“地标”非常突出,难以和周围和谐。中华文化有非常好的美德和品位,强调内在的朴素之美,真正好的东西就像是古井在壁,静美而深厚。中国的山水和乡村需要地标式的建筑吗?那些今天幸存下来的古乡村,人们喜欢它,并不是因为它有地标性的东西,而在于它和谐,人们走在里头心灵相安。所以在建设城市的时候也应该重视这一点,对这种建筑上的浮华之风应该警觉。

 

乡村的重建比城市化更重要

 

微博提问:为何认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在于开展乡土建设?

 

王澍:中国现在的城市化率约50%,美国约80%,欧洲约90%。以人口和对资源的需求,如果中国也做到百分之八九十城市化率的话,世界将面临巨大的灾难。这是绝对不能发生的事情。

 

我认为“全民小康”是中国该走的道路。为了世界的未来,为了资源和环境的承受,需要中国人作出道德性的自我限制。我前两天在法国谈过这个话题,法国记者说,如果你们真的这样干,全世界都要向中国学习。但是目前大家无法轻易下决心控制城市化,如果要走“全民小康”之路,乡村的重建比城市化更重要。

 

许江:走城市化的道路不等于说要在所有的地方建城市。欧美的城市就像乡村,所以城市化并不是说把所有的地方都建得像上海。现在的问题是小城市学大城市,大城市学上海,没有各自的特点,而且都带来了城市化的弊病。我们如何能够减少这种弊病、消除这种弊病,很重要的是要把城市当乡村建设。

 

成功的建筑师拥有宽容之心

 

中国美院毕业生: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邀请西扎建一座包豪斯博物馆展览,这会不会对象山校区的整体意境造成影响?

 

许江:我们曾慎重考虑如何在象山校区这样一个有很强个性特征的环境中,进行新的建筑单体的设计。商量后,决定邀请拥有建筑和谐的意念,依靠自己建筑的饱满意象树立自己形象的建筑师参与象山校区的建造。

 

最后请了西扎先生建造这个博物馆。我们只和这位20多年前同样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接触了两次,他就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有非常好的意念。关键是他有一颗谦虚的心,他给自己定的要求是他的建筑要和王澍的建筑和谐。这种和谐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料,让我看到一个建筑师谦虚、宽大的心,这颗心导向了建筑设计真正的内涵,让我们受益匪浅。

 

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的叛逆

 

同济大学教师:怎么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让他们在大学教育中被磨蚀掉本性的思考和好奇?

 

王澍:教书育人,我觉得“育”比“教”更重要。我在同济大学授课,第一堂课直接把学生带出了课堂,踏上草地,走进老街。老师的一举一动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要教学生富有挑战性的东西,首先看老师是不是这样的人。

 

另外一个难平衡之处在于,因为建筑不是只拿来玩的,它是越做越复杂的系统。做建筑,应该符合一些具体的法规、规范和习惯性的要求。同时,一个好老师还必须教给学生如何在这些规则的丛林中找到那个裂缝,做出有趣的事情,这不是简单的叛逆,需要有大量的教育。简单的叛逆是不会成功的。

 

加强基础教育,喂好“第一口奶”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专业毕业生:两位老师什么时候能够回归到本科一二年级的教学中,亲自带领受您影响的理想主义者学习?

 

许江:真正好的大学有着很好的人文环境,这个环境带着你,就像小鱼跟着大鱼游,游久了就知道怎么游和游向何方。好的人文环境能够培养学生两个重要精神,一是独立精神,大家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坚守自己的看法而不屈从于时风。真正好的人文环境就是为这种独立精神提供可能性。其次是质疑精神。读书贵在质疑,质疑也是批判的发端。

 

至于如何让最好的教师能够参与到低年级的教学中,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命题。新学年里,我们也将思考如何加强基础部的教学,把最好的老师放在基础部,让孩子们的“第一口奶”能够吃好。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