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地之子(初稿)》 水彩 纸本 40.5×37cm 1934年 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藏
庞薰琹:整体表现尚可半数不足十万
庞薰琹,决澜社的创始者之一,也是决澜社的主要负责人。1925年,19岁的他弃医习艺,进入法国巴黎叙利思绘画研究所(又称为朱丽安学院),后改入艺术气氛活跃的大茅屋画院研习绘画。他反对刻板机械地模仿的“自然主义”和“写实派”绘画,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艺术家应该运用绘画技巧,“自由地、自然地表现出各自的自我”。回国后,他于1932年9月在上海举办了首次个展,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溢满现代艺术精神,极具鲜明个性和前卫特色,对此,傅雷在《薰琹的梦》一文中评述:“薰琹的梦却是艺术的梦,精神的梦。他把色彩作纬,线条作经,整个的人生作材料,织成他花色繁多的梦。他观察,体验,分析如数学家,他又组织,归纳,综合如哲学家。他分析了综合,综合了又分析,演进不已”。当时的他曾被称为“中国留法美术家中的一个奇迹”。如果细细欣赏他的作品,在其不断变化的形式后面蕴含着他对人生、命运、时代的思考,比如感叹人生就像个赌场的《人生哑谜》,反映巴黎奢侈享受的《如此人生》,而《慰》则抒发了他对“一?二八”事件的感受,《构图》则是他对在“三座大山”压榨下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等等。
根据雅昌艺术网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12月13日,庞薰琹的作品上拍183件,成交133件,总成交额3722万元,成交率为72.68%。2002年之前,他的作品成交量很少,成交价格也不高,大多保持在5万元上下,只有在七十年代创作的《静物》在1998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以25.3万元的价格成交。2002年,其作品开始放量,虽未能超越1998年的成交纪录,成交率也不高,仅为35.7%,但整体成交价格均有提高,所有成交作品中价格超10万元的拍品占八成,这种相对稳定的市场走向一直持续到2004年。其《杜鹃花》和《云南菊》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以53.775万港币和47.8万港币的价格成交。2005年,他的作品在市场上继续放量,上拍21件,成交16件,整体成交价格也有小幅增长,尤其是作品《鸡冠花》在北京翰海秋拍中以66万元的价格成交,创造了其个人拍卖纪录。2006年,其作品表现略有下调,并一直持续到2007年。2007年,他的作品上拍15件,流拍6件,作品成交价均保持在20万元上下。尽管如此,其作品《鸢尾花》还是在2007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拍出了180.75万港币的高价。2008年,他的作品成交量未见变化,但成交率出现大幅增长,达到88.89%,部分作品也拍出了超过百万的高价。2009年,其作品成交率达到100%,市场表现呈现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但总体表现平平,成交价格也并未有所突破,2010年亦是如此。2011年,他的作品的增长幅度有所抬升,上拍24件作品全部成交,《路是人走出来的》在中国嘉德春拍中以322万的价格成交,创造了新的个人拍卖纪录。2012年,秋拍尚未结束,他的作品上拍16件,成交13件,增长态势相对稳定,其中作品《瓶菊》最终在荣宝斋(上海)春拍中以345万元的价格成交。
整体来看,其成交的133件作品中,过百万的8件,50万-100万元之间的12件,20万-50万元之间的25件,10万-20万元之间的23件,其余65件均在10万元之下,几乎占据成交总量的半数之多。可见,其作品的整体价位并不高,这与民国现代主义绘画还未得到艺术市场的关注与重视有着直接的关系。假以时日,随着学术界对现代主义画的持续关注,其学术意义和艺术价值都会逐步彰显出来,到那时,庞薰琹作品的市场价格肯定会有大幅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