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你的作品所反映的题材和人物形象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平静的叙事中蕴含了一种强烈的情绪和力量,这得益于你特殊的生活经历,也得益于你与生俱来艺术感受力。对材质和语言的巧妙运用,成就了一种特殊的形式美感,令作品具有一种直观的美感和鲜活的生命力。
忻:感受力是一种艺术潜能,大多数人每天都接触着相似的生活场景、有着类似的生活体验,有些人却能从这些琐碎的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艺术感受力与个人天赋、学识修养有关,它的形成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思考的习惯和方式。绘画的本质首先在于其形式感,脱离了形式感的绘画所呈现出来的只不过是“自然”。艺术创作首先产生形式,艺术必须借助形式传达内容,因而我非常赞同吴冠中先生所提出的“形式决定内容”的现代绘画观念。
贾:形式本身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内容有时反而让位于形式。我曾将艺术家分为四类:第一类艺术家将客体作为表达对象,不太关注形式问题,也不考虑主观情感的表达,他的目标就是把对象真实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再现的艺术”,是一种极端的写实;第二类艺术家赋予表现对象以主观情感,忽略对象而强调主体情感,注重自我表达。将创作的焦点从客体世界转移到主体世界,将情感作为艺术传达的最高目标,就如石涛所说的“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将“自我”看作创作的最高目标,这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主义;第三类艺术家奉行“本体论”,将关注的焦点从主体、客体转移到绘画本体上。认识到形式本身的重要性,认为形式本身具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美感;第四类艺术家是把观念作为艺术的第一要义。而你的作品区别于第一类,强调绘画性、精神性和审美性,因此在欣赏你的作品时会不自觉的引入对形式问题也即艺术本体问题的讨论。
忻:内容与形式、主体和客体是互相关联的。但是由于绘画是诉诸视觉的,所以缺乏形式感的作品即使再怎么写实、如何形象,都难以将其划入艺术的范畴。绘画作品一定具有形式,而这种形式中蕴含着审美层面的精神性,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即便观念艺术标榜着艺术无关形式或材料,而关乎观念和意义,也需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传达其理念。
贾:你在表达形象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感。在你的作品中,形式包含两个层面:形象可被视作表达精神和灵魂的形式;将形象当作内容来欣赏时,对形象的表现方式又成为形式。我们欣赏十九世纪以前的绘画作品会发现,作品中的形象所产生的视觉力量往往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强烈。但是看到弗洛伊德的作品以后,我们会觉得任何人都没有他画中的形象强烈。弗洛伊德通过紧凑有力的结构和强烈的、几近扭曲的表现性,挖掘出了人物的精神气质。对“生命的色彩”的追求,令他的作品比任何现实中的人物都富有生命力和张力,这也是他的作品最能够打动观众的地方。从形式出发,你不妨谈一谈对中国写实绘画的现状和前景的认识。
忻:弗洛伊德的作品的确非常强烈,他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体积、色彩的表现力。他的作品强调一种线条的实在感,即使是边缘线也能够营造出一种通过闪光灯加强曝光的独特效果,这就形成了一种强于自然的形式。再加上他作品中抽象的结构性,以及从结构性中延伸出来的抽象性,营造出了一种令人战栗和震惊的神秘气氛,这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形式感。
写实油画在中国油画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写实绘画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感到非常自豪,但忧虑大于喜悦。近年来中国写实绘画摆脱了过去单一的样式,出现了古典写实、现实主义写实,表现性写实等新的表现方式,但是如果仅局限于视觉感受而忽略作品的精神性,中国写实绘画的前景将不容乐观。如果仅局限于表达中国内容、创作中国形象,在“中国制造”的外壳下沿用的依然是西方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我们就难以创作出超越欧洲、超越历史的作品。在我的创作过程中也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尽管我发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语言,将传统笔墨意趣与油画技法相结合,但是在视觉样式上依然被西方的模式所束缚。经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发现解决的关键在于自信和个性。我们必须在世界的广阔平台上去思考,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加以考量,只有站在民族文化个性的角度,我们才能够平等的与伦勃朗、鲁本斯等大师交流。我们应该尊重大师,但不应该被这种崇敬所威慑而举步不前。我们与大师之间不存在所谓不可僭越的鸿沟,距离在于我们所立足的立场和角度。
贾:个性之中必然包含着民族性,一个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所身处的生活环境和受到的文化滋养,都无法摆脱民族文化的烙印。绘画创作中的民族性,就是艺术家基于民族文化、艺术精神对现实世界进行一种创造性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借助画面传达出来。因此在油画创作中,强调个性、强调个体性尤为重要。艺术家不必刻意思考如何体现这种民族性,因为这些文化基因伴随着生命的发展不断延续并成为一种本能。你对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元素的借鉴和吸收,就源自于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虽然会感到纠结和困惑,最终依然找到了一种区别于学院的个性和风格。康德将艺术看作一种天才的表现,艺术需要天才的悟性。通过后天的努力,一个人可以成为博闻强识的学者,但无法成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艺术创作需要与生俱来的直觉和灵感,这是无法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而你就是天才型的艺术家,不仅仅具有对形象的感悟能力,还能够将学院、民间、传统相融合,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忻:我非常感谢自己的成长经历,正是由于在生活中感受到的苦难、贫困、窘迫甚至歧视,使我拥有了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受力。由于个人的经历,面对创作对象我总能切身感受到他们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收获与失落,挣扎与迷茫。基于这种感受和思考,在构图、造型和笔触的运用上我都会围绕着生活体验这一主题,调节和丰富形象间的关系,通过挖掘生命表象下的精神气质,达到表现的目的。我一直尝试通过手中的画笔、画刀、颜料实现和丰富油画语言的表现价值,而非局限于表现客观形态。艺术是一个生命体,一个人的艺术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脚下的土壤。
贾:一个人的经历、阅历可以帮助他理解生活、理解世界,没有人会主动寻求苦难,但缺少波澜、缺少阅历和体验的人生不会成就优秀的艺术家。艺术家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同样感受苦难、经历痛苦,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语言将这种痛苦转化为创造性的精神产品。你能够意识到并主动的从民族艺术中吸收营养,本身就是一种悟性。翻阅你的画册,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我一直认为所有杰出的艺术家都是思想家,他们虽然不善于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这种理解和领悟,但可以借助色彩、光影和线条构筑表意的世界。你一些作品忽略情节性而强调肖像性,形象深刻、细致,通过微小的细节彰显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将人物表现的入木三分。艺术的精妙往往不在于宏大的场景,而在于细枝末节之间。
忻:在写实造型中人们通常关注的是可见的“物象”,忽略了不可用肉眼体察的“心相”。我所理解的艺术核心价值恰恰这于那些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表象只是一种导体,用来传达潜在因素和信息,我们真正要表达的是深层在肌理下的灵魂,以形塑神。肉眼所能看到的事物是极其有限的,在创作中不能过多的依赖或者相信眼睛所捕捉的信息。我注重将人物形象从事件情节中抽离,用笔触和色彩去塑造人物的感情进而触及心灵,通过弱化情景、强化情绪实现作品的现实感。
贾:艺术家是懂得心理、研究心理的人,能够通过表情看到人的内心世界。你提出的“微表情”、“表情结构”的概念,精妙的总结了你的艺术追求和所要传达的艺术精神,通过这种富有生命力的词汇表达了你对艺术的思考。
忻:我在一幅作品中表现对象是一位年老僧人,因而特别注意强调表现他的特殊身份和修为,突出神性、脱离世俗性。我刻意把面部肌理处理的比较平滑、光洁,去除人物的世俗因素,面部的光泽凝结的清寒之气。同时,我又注意到他还不是一个彻悟的人,精神的纠结反映在他嘴角的细微抽动,因此我又着重表现了他的嘴唇和胡须,将意念注入了他的每一根胡须中。我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大尺幅的肖像,在图像时代必须用“超图像”的语言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大尺幅的作品就像嘈杂之中一声高喊,能够让大家将分散的目光集中到作品的形象上,这是我从当代艺术中体会到的。
贾:这种大尺幅的作品能够一下抓住读者,但与普通肖像不同,当把肖像放大到真人头像的数倍以后,在技法上就将面临新的问题。你是如何想到进行这种大胆的尝试呢?
忻:当代艺术在视觉效果和图式上取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它打破了传统的展览模式,强调作品与环境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巨大的图像可以把整个空间都唤醒,令参观者感受到强烈心灵的震慑。当代艺术是在面对生活进行创作,它更具备视觉艺术在当代艺术环境下的特质,强调了视觉艺术应有的张力。我从中发现,油画的属性必然是一个存在于一定空间内的视觉艺术,所以在创作中必须考虑空间环境的因素,同时必须符合当代人的视觉心理。当代艺术满足了我对图像性的心理诉求,同时能够满足观众对作品的心理期待。
贾:的确如此,油画艺术应当把展厅视为一个需要攻陷的空间,强调作品与空间相结合,注重营造整体氛围。这也给我们以启示,展览不是简单的把作品一张一张悬挂出来,必须考虑空间和环境,关注整体的效果和氛围。
【相关阅读】
【编辑:谈玉梅】